
图Mikhail Eremets
根据自然杂志网站12月19日的报道,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的 Mikhail Eremets 及其同事,在最新研究中观察到了氢化镧(LaH10)在 250 开尔文(-23 ℃)的相对闷热温度下的超导作用。这一温度要比现在北极的温度暖和得多。
这意味着,超导体的研究在向“室温超导”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样本必须在170吉帕(相当于地心压力的一半)的巨压之下才会出现超导作用。
信息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831-x
点评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K.Onnes)第一次发现超导现象和超导体。随后,在原理探索上,John Bardeen,Leon Neil Cooper和John Robert Schrieffer 3位美国科学家于1957年提出BCS超导理论。基于这一理论,科学家 McMillan提出超导转变温度可能存在上限,一般认为不会超过 40K(-223.15℃)。
但随后,科学家不断推高超导材料的温度,此前的最高温度是1994年朱经武研究组在高压条件下创造的164K(-109.15℃)记录。
埃雷米茨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预测超导体温度上限的理论方法的正确性。虽然人类距离真正应用超导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我们正在步步逼近“室温超导”,这项技术成熟时,将给电线电缆等基础设施领域带来巨大改变。
来源:搜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