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29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在上海举办了《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第一次宣贯会议,借此机会,《无损检测》编辑部采访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沈功田研究员。
《无损检测》编辑部:2020年1月,《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正式出版,在行业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作为编委会主任,请您简单介绍下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编写与出版过程。
沈功田先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组织制定的《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以无损检测各专业、应用行业为主线,明确了我国无损检测“十三五”发展目标、2025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路线。路线图面向2025年,重点研究了国内外无损检测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无损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以及各个行业的需求,提出了我国无损检测2025年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等,给出了实施战略目标的发展路线图和措施建议。
《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的制定是在我国处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提出的,无损检测是工业制造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安全保障,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决定统一组织制定《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和各分专业的路线图,在此背景下,无损检测分会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委托,2014年3月在理事扩大会上决定组织全行业制定《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
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确定了路线图的编制要结合我国目前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的现状、发展及其应用行业的需求,既要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还要能体现无损检测技术本身的特点,更要能为我国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指导。
路线图制定组由无损检测分会统一领导,秘书处统筹安排,成立了《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编写委员会。由我担任编委会主任,负责设计和制定编写方案和编写大纲;委员会分设总体组、教育培训组、资格认证组、专业组和14个行业组;8个专业组按无损检测方法设置,分别为超声、射线、渗透、磁粉、电磁、声发射、新技术和应力测试组,与目前学会设立的专业大会对应,专业组组长为专业大会主席;14个行业组按我国目前主要的行业分类来设置,分别为特种设备、检测机构、水电、核电、铁路、船舶、航空、石油、化工、兵器、冶金、建筑、海洋和汽车组,行业组组长由该行业无损检测理事会的知名专家担任。
《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的制定历时2年,第一次论证和编写工作会议于2014年7月11日在上海召开,无损检测分会正副主任委员、各专业大会主席及部分副主席近20位专家参加了会议,讨论了路线图的编写提纲及工作分工、日程安排及出版规划等。
《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的制定工作在2016年6月结束,这项工作是无损检测分会自成立以来组织的最大、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入的一次活动,共召开了6次全体研讨会和数十次专题会议,先后参加的专家有300多人,参与起草的核心专家有120多人,受到了全行业的关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了1篇综合研究报告、8篇专业研究报告和16篇行业研究报告,共1000多页,内容比较系统和丰富。编写工作得以顺利进展,一方面是得到了无损检测分会秘书处人员的鼎力相助,另一方面也得到了无损检测分会各专业大会、各行业专家乃至整个无损检测学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无损检测》编辑部:《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明确了我国无损检测2025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路线,行业内也很关注该路线图的宣贯安排。2020年10月,无损检测分会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宣贯会议,请您介绍下这次宣贯会议的情况,以及后续的宣贯安排。
沈功田先生:无损检测路线图的研究成果最终以出版两本书籍的形式对外公布。在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部分同志经过汇总、凝练、再创作和部分内容的补充,最终于2017年3月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无损检测2025科技发展战略》,于2020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两本书籍。这两本书的出版为我国无损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尽早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发展道路,为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十三五”、“十四五”和2035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并为从事无损检测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的人员提供了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0年10月29日,《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第一次宣贯会议与第25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同期在上海举办,会议由无损检测分会主办,上海材料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的20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和8位专业起草组的专家分别对路线图总体部分和各专业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取得了圆满成功。分会计划将于2021年,联合地方学会继续开展多次路线图的宣贯交流工作,扩大无损检测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无损检测》编辑部: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球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冲击,我国无损检测行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无损检测领域的国际活动是否也深受影响?
沈功田先生: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各个国家以及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很大冲击,我国无损检测行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疫情给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间的交通和人员的聚集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对无损检测业务的开展、无损检测人员的培训、行业活动和学术会议的举办、科研项目的实施等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无损检测领域的国际活动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许多大型国际会议纷纷延迟举办或取消,少部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也采取线上方式进行。由国际无损检测委员会(ICNDT)和韩国无损检测学会(KSNT)共同主办的第20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WCNDT2020)原计划于2020年6月在韩国首尔举行。该会议是全球无损检测行业的顶级盛会,每4年举办一次,具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受疫情影响,该会议目前已延迟至2022年2月举办。第21届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损检测技术委员会(ISO/TC135)全体大会原计划在韩国与WCNDT2020同期举办,大会包括技术委员会(TC135)全体会议和各分技术委员会(SC2~SC9)会议,是国际无损检测标准化的顶级盛会,一般每2年举办一次。同样受疫情影响,大会未能如期召开,后续的召开时间还未确定。此外,还有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如英国主办的国际状态监测会议、欧洲计划召开的声发射学术会议、日本主办的国际声发射研讨会等都已取消。一些国际组织的活动采取线上的方式开展,无损检测分会的季敬元总干事代表学会通过网络参加了ICNDT主办的2020年5月25日ICNDT WG1工作组会议,以及7月31日ICNDT第41次General Assembly会议,商讨NDT人员认证、标准等无损检测相关事项,并汇报学会工作。应美国无损检测学会的邀请,季敬元总干事还参加了2020年11月11日召开的2020年美国无损检测学会秋季年会,并商讨更多的合作项目。
《无损检测》编辑部:中国特检院是ISO/TC 135/SC 9秘书处的承担单位,您担任了该分委员会的主席,请您介绍下2020年秘书处的主要工作,同时介绍下中国特检院2020年在无损检测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工作成绩。
沈功田先生:中国特检院自2017年开始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声发射检测标委会(ISO/TC 135/SC 9)秘书处工作,由我担任ISO/TC 135/SC 9主席。在ISO总部秘书处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工作有序开展,并获得了国际认可。作为第8和第10工作组召集人及项目负责人,我通过邮件与工作组各国专家讨论修改了ISO/ WD 24367《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金属承压设备》和ISO/WD《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常压金属储罐底板的腐蚀》两项在研标准的工作组草案,并提交标委会发布征集意见。此外,我和SC 9秘书张君娇作为工作组专家参加了第9工作组召集人Hartmut Vallen先生组织的2次工作组线上会议,对标准ISO/WD 24543《无损检测-声发射检测-压电声发射传感器接收灵敏度谱的验证》工作组草案进行了讨论修改。2020年SC 9还完成了ISO 12713:1998和ISO 18249:2015两项标准的复审工作,开展了ISO 18081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项目的研制工作。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2020年在无损检测领域的科研业绩主要体现在承担的两项“十三五”重点专项项目上,即“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2016YFF0203000)和“游乐园和景区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2016YFF0203100),这两个项目均顺利完成了验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关键技术研究与仪器研制”项目针对金属材料和服役过程中的宏观缺陷精确检测、不可达区域缺陷监测、高温在线检测、早期损伤检测、材料力学性能在役测量等5个方面的需求,从检测原理、仪器设备、检测方法、面向对象的应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了研究,研发了超声阵列成像、高温电磁超声、微损检测等多项新技术和新设备,构建起金属材料制设备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的全方位检测架构。项目产出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水平,实现装备缺陷检测及安全防护,减少金属工业设备因损伤失效导致的灾难性事故等均有重要意义。项目成果已在石化、电力等行业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程项目中进行了试用。该项目研制新仪器设备8台(套),新型传感器2种;形成新方法7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2项;立项团体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2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39篇。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研究生23人,代表性成果如图1~4所示。

图1 阵列柔性激励仪器外观

图2 线性激发型电磁超声检测仪外观

图3 磁声发射检测仪外观

图4 液压鼓胀试验机外观
“游乐园和景区载人设备全生命周期检测监测与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项目针对我国游乐园、景区载人设备存在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方法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从设计、建造、使用、维护保养等全链条环节考虑,开展了风险评价、虚拟仿真、虚拟体验、设计与建造、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在方法、标准、装备和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展了人机协调虚拟仿真研究,开发了游乐设施测试假人、虚拟体验试验平台;研制了游乐设施滑行轨道多功能检测车等仪器设备10台(套),建立了运行参数的监测与故障诊断体系、载人设备风险评价技术体系。实现了基于年度检验报告、日常检验维修和实时状态监测的载人设备远程健康监测与评价。建立了游乐园和景区载人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平台,为政府安全监察、制造企业质量的提升、游乐园和景区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乘客提供了安全保障。项目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4项,制修订国家标准24项,开发软件5套,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6项,发表文章51篇,培养研究生26名,出版科普著作1部,代表性成果如图5~10所示。

图5 游乐设施测试假人外观

图6 滑行类轨道多功能检测车外观

图7 载人设备声发射监测仪器及现场测试

图8 载人设备应力监测仪器及现场测试

图9 游乐设施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集成示意

图10 载人设备质量监测和健康管理平台[图片]
《无损检测》编辑部: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的下半年国内无损检测行业活跃度开始上升,其中有哪些热点事件?在后疫情时代,我国无损检测人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沈功田先生:2020年下半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损检测分会于10月在上海集中组织举办了以下几场活动:
(1)2020年10月29日,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新技术专业会议在上海举办,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主办,上海材料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近40位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2)2020中美无损检测技术研讨会暨ASNT上海分部第五届年会于2020年10月29日在田林宾馆顺利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ASNT会员和非会员代表、无损检测行业的专家学者、仪器设备制造厂商等5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于2020年10月29日在第25届中国国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业设备展览会期间举办了《无损检测发展路线图》第一次宣贯会议,会议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承办,并获得圆满成功。
现在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具备了成熟的疫情突发应对策略,但是国际疫情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疫情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在后疫情时代,我国无损检测行业也应积极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大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变革传统检测模式,降低疫情造成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采用无线传输、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云检测等新技术,打破传统的检测人员在现场实施无损检测的模式,实现设备的远程实时监测,并及时作出故障诊断及预警。现在,我们通过“十三五”科研项目的研究,已经在游乐设施上实现了运行参数、声发射、红外、应力、振动、加速度等监测方法的集成,并在大型游乐园的一些典型设备上进行了示范应用,可以实时在监测云平台上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健康状态,并能及时发出故障预警。
(2)针对不同检测对象需求开发自动化智能检测机器人等装备,解决现场检测的难题。例如,针对过山车等轨道类大型游乐设施,由于轨道外形复杂且高处不可达,所以给轨道的检测带来很大困难。通过项目研究,我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滑行类游乐设施轨道多功能检测车,可实现轨道宏观目视检测、轨道细节视频检测、轨道锈蚀磨损减薄检测和轨道裂纹检测等功能,解决了轨道快速检测和不可达检测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大型游乐设施轨道检测的空白。另外,针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大型储罐,国内目前主要采用卸油开罐检测的模式,该模式存在成本高、耗时长、污染大等突出问题,故急需不开罐的机器人检测技术。在研的“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安全的储罐检测机器人研究及应用” (2019YFB1310700),针对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储罐复杂的工况,以在油检测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为突破口,提出了基础问题研究-移动平台研制-检测模块开发-系统集成及测试-工程应用及安全评价的全链条技术路线。首先,开展了在油环境储罐检测机器人的基础问题研究,然后分别开展基于轮-履-螺旋桨复合推进移动机构的储罐在油检测机器人全方位自适应移动平台研制和电-磁-声复合在油检测模块开发,建立机器人运动方式和检测方法相匹配的多工况自适应作业模式,实现了储罐的在油内检测。
《无损检测》编辑部
朱绍华 采访报道
2021年3月
来源:《2020中国无损检测年度报告》
朱绍华 采访报道
2021年3月
来源:《2020中国无损检测年度报告》
沈功田,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际声发射学会(ISAE)荣誉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主任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声发射检测标委会(ISO/TC 135/SC 9)主席,中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索道和游乐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安委会专家。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 “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 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特种设备制造质量和运行安全的检测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仪器系统开发、标准研制和工程应用,是我国无损检测和特种设备安全工程领域的科技专家和国际标准化专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负责制定了7项国际(ISO)、36项国家和7项机械与能源行业无损检测方法标准,出版专著3本, 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