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机械工程材料
创刊于1977年,由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主办,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会刊,是公开发行的有关工程材料的应用类技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SA和PЖ收录;2013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报道范围: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和综合述评,包括综述、试验研究、材料性能及应用、新材料及新工艺、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纳米材料、残余应力、材料基因组用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材料测试新技术、材料失效分析及预测、材料科技信息等。

涉及领域:机械、冶金、电气、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仪器仪表、交通运输、船舶海洋等所有涉及材料研究的工程技术。

主要读者:材料生产、研究相关的企业、大专院校和研究单位的科研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广告范围:各类金属、非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材料加工设备;实验室各类物理性能、化学分析检测仪器及相关配件、耗材等。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获取期刊信息



第九届编辑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
   
顾       问: 丁传贤(院士)  田永君(院士)
刘昌盛(院士)  李鹤林(院士)
陈蕴博(院士)  周  玉(院士)
钟群鹏(院士)  徐滨士(院士)
涂善东(院士)  崔  崑(院士)
主       任: 韩恩厚
副 主 任:

马鸣图  巩建鸣  刘  刚
闫继娜  孙  丹  肖汉宁
吴玉程  张显程  康  明
谢续明  甄  良

   
委      员:

王孝广  王泽华  王晓敏
王海涛  王  磊  毛萍莉
尹志新  邓意达  石  倩
史耀武  冯耀荣  刘成宝
刘学建  刘  颖  许道奎
孙继锋  苏海军  李文戈
李永兵  李会军(澳)  李松军
李鸿乂  李  强*  杨吉春
杨  武  杨  钢  杨  睿
杨  旗  吴申庆  吴素君
余新泉  汪炳叔  张  军
张金钰  张  亮  张  振
陈  旭  陈  荐  林嘉平
欧阳柳章  周泽华  郑  婵
赵  杰  赵  斌  胡  军
胡晓凯  胡献国  段海涛
施惠基  姚志浩  栗卓新
夏和生  栾佰峰  郭方全
郭伟明  唐谊平  陶春虎
黄群英  曹占义  符寒光
董洪标(英)  曾  涛  强颖怀
雷永平  谭  毅  熊惟皓
薛小怀

名誉主编: 杨    武
主       编: 胡    军
常务副主编:  陆静娟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0-3738
———————— 
  CN 31-1366/TB
国际名刊代码 CODEN-JGCAEL
1977年创刊 月刊 公开发行

    
主         管: 上海科学院
主         办: 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

《机械工程材料》编辑部 
上海市邯郸路99号 200437
电话:(021)65556775×368
直线(传真):(021)65541496
Email:mem@mat-test.com

发         行: 电话:(021)65556775×311
   
广告代理:

上海市邯郸路99号200437
电话:(021)65544943
          (021)65556775×311
业务主管:陈哲淼

广告经营许可证:3101094000060

 
国内总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
国内订阅: 全国各地邮政局(所)
邮发代号: 4-221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外代号: M5868
印         刷: 上海普顺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定         价: 22.00元
   
当期导读过刊浏览
 2023年47卷
 2022年46卷
 2021年45卷
 2020年44卷
 2019年43卷
 2018年42卷
 2017年41卷
 2016年40卷
 2015年39卷
 2014年38卷
 2013年37卷
 2012年36卷
 2011年35卷
 2010年34卷
 2009年33卷
 2008年32卷
 2007年31卷
 2006年30卷
《机械工程材料》2009年第33卷第8期论文目录
2015-09-07 23:10:12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1
摘要:以铁、铬、碳粉为原料,将其混合后涂覆在低碳钢基材表面,采用真空电子束扫描方式制备了铁-铬-碳合金层,并对其进行了800 ℃×2.5 h热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XRD衍射仪、扫描电镜以及显微硬度计对表面合金层热处理前后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使表面合金层中的韧性相基体由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并析出二次碳化物;热处理后表面合金层...[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2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4
摘要:以偶氮二甲酰胺(AC)为发泡剂、尿素为发泡助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硫化剂,通过化学发泡方法制备了硅橡胶泡沫材料;使用发泡流变仪研究了发泡剂AC在硅橡胶中的发泡性能,使用SEM、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分析了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发泡速率与硫化速率可较好地匹配,得到不同泡孔结构的硅橡胶泡沫材料;增加发泡剂AC用量,可提高胶...[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7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钒氮非调质钢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经奥氏体区热变形后以四种冷却速率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并用JMatPro4.1软件计算了冷却后的组织构成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增加,组织中铁素体变细且数量减少,珠光体增多,而且贝氏体数量逐渐增加并出现马氏体;钒、钛析出物的形状由规则形状向粒状转化,尺寸变小,...[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10
摘要: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采用热膨胀法结合硬度测试得到加钼和不加钼两种高强度船板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观察了相应的组织转变特征,研究了钼元素对高强度船板钢CCT曲线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强度船板钢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2%的钼后,扩大了其CCT曲线中的贝氏体转变区,并且使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13
摘要:采用HL-1500型CO2激光加工机,以不同入射角度对40Cr钢进行激光熔凝处理,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计、恒电位仪及磨粒磨损试验机等对熔凝层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熔凝层分为表层、中间层及过渡层;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熔凝层的组织变得粗大,显微硬度逐渐下降,耐磨性呈降低趋势;熔凝层的耐蚀性比基体有所提高.[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17
摘要: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化学成分和淬火温度、回火温度、淬火冷却速率及回火冷却速率等热处理工艺参数对1Cr10Mo1NiWVNbN转子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获得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钢中碳、氮含量宜控制在中下限,钒、铌含量宜控制在中上限,镍、锰含量宜控制在上限,铬含量宜控制在下限;随淬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强度不断增加,韧性下降;随...[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22
摘要:对车轴管用XCQ16-1钢进行了不同温度淬火和相同温度回火的热处理,测定了其力学性能,并用OM和SEM对热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了淬火温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840~910 ℃的温度淬火对XCQ16-1钢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影响不大,而对伸长率和冲击功的影响较大;860 ℃淬火后该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可满足车轴管钢...[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25
摘要:通过疲劳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22Cr双相不锈钢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轧制板材相比,1 050 ℃固溶处理的22Cr双相不锈钢疲劳寿命略有降低,850 ℃时效处理可提高其疲劳寿命,475 ℃时效处理则可显著提高其疲劳寿命;22Cr双相不锈钢的当量疲劳强度随其抗拉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28
摘要:采用传统的和双温瞬时液相扩散(TLP)焊接工艺对TP304H/12Cr2MoWVTiB异种钢管进行了焊接,研究了不同焊接工艺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双温TLP焊接工艺所获得的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优于传统TLP焊接工艺的;采用1 240 ℃加热30 s、1 200 ℃加热3 min的双温焊接工艺所获得的接头抗拉强度为570 MPa,弯曲角达180°时不断裂.[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32
摘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对铸态7050铝合金在不同条件均匀化后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均匀化工艺.结果表明:7050铝合金经465 ℃保温24 h直接在室温水中冷却的均匀化处理后,其铸态组织中的不平衡共晶相转变为均匀化组织,合金成分分布均匀性有了较大改善,其伸长率达到13.1%,抗拉强度达到292.08 MPa.[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3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36
摘要:采用搅拌摩擦焊焊接工艺对4 mm厚的锻造ZK60镁合金板进行了焊接试验,研究了搅拌头轴肩尺寸、旋转速度及焊接速度等对焊缝质量及接头抗拉强度的影响,并得到了较佳焊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随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焊接速度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当搅拌头轴肩直径为15 mm、旋转速度为1 170 r·min-1,焊接速度为36 mm·min-1...[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40
摘要:采用超重力下燃烧合成技术,以快速凝固方式制备了Al2O3/ZrO2(4Y)复合陶瓷,用XRD、SEM与EDS等研究了ZrO2含量对复合陶瓷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陶瓷中ZrO2质量分数在34.1%~46.4%时,复合陶瓷的显微结构主要为棒晶;当质量分数为49.6%~53.7%时,其显微结构主要为形状不规则的ZrO2球晶;随着ZrO2含量的增加,复合陶瓷的相对密度逐渐降低(最高可达94....[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46
摘要: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力学性能测试,对SiC晶须和Si3N4颗粒复合强韧化MoSi2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的SiC晶须和Si3N4颗粒的加入可大幅提高其抗弯强度、断裂韧度和维氏硬度;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是复合材料强度提高的主要机制,抗弯强度达到427 MPa;通过晶粒细化、裂纹偏转和分叉等机制的综合作用使复合材料增韧,室温断裂韧度...[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50
摘要: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对X80管线钢焊接接头进行了30,60及90 min表面纳米化处理,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表面粗糙度仪及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SMAT不同时间后X80管线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晶粒尺寸、表面粗糙度及显微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SMAT不同时间后均可在X80管线钢焊接接头表面获得一定厚度的塑性变形层,且随着SMAT时间的延长,塑性变...[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54
摘要:采用不同等温退火工艺对M2高速钢盘条进行了退火处理,研究了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等温转变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其等温退火工艺.结果表明:加热温度过高和保温时间过长会使一次碳化物颗粒长大粗化,降低盘条的塑性;而等温转变时间过短不利于珠光体的形成,同样使盘条塑性不高;M2高速钢盘条比较合理的退火工艺为880 ℃加...[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57
摘要:为开发高抗裂高耐磨的堆焊焊条,采用H08A焊芯,通过调整药皮中的组分,设计了4种碱性焊条,然后分别在Q235钢基体上进行堆焊,采用光谱仪、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等对堆焊层的化学成分、硬度和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堆焊层的耐磨性和抗裂性.结果表明:优化成分焊条的堆焊层组织为混合型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弥散分布的一次NbC-TiC颗粒,低...[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60
摘要:采用电化学测试、扫描电镜观察、表面能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原始态(焊态)与650 ℃×3 h退火态X80管线钢在西北盐渍土壤模拟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与机理,分析了退火处理及腐蚀时间等因素对X80管线钢极化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态X80管线钢的耐蚀性远低于原始态的,这主要与组织发生改变有关;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两种状态X80管线钢的腐蚀倾向是先...[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65
摘要: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了单向和三维四向碳纤维增强的两种沥青基碳/碳(C/C)复合材料(1D-C/C和3D-C/C)在室温及1 800 ℃高温时的弯曲性能,分析了增强体结构、温度对C/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弯曲断裂时的界面机制.结果表明:3D-C/C的弯曲模量高于1D-C/C的,但其抗弯强度却明显低于1D-C/C的;1D-C/C的弯曲断裂呈脆性断裂,而3D-C/C的弯曲断裂则表现出明显...[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4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69
摘要: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不同喷涂距离下进行铁颗粒喷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经历不同喷涂距离后铁颗粒和涂层的形貌,利用氮氧分析仪测定了铁颗粒和涂层中的氧含量,分析了在喷涂过程中铁颗粒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铁颗粒在飞行过程中存在扩散氧化和对流氧化两种氧化机制,对铁颗粒来说,当喷涂距离在50 mm内时以对流氧化为主,当喷涂距离超过50 mm后时将以扩散...[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73
摘要:通过改变交变磁场的频率(磁感应强度一定),研究了QSTE420钢焊缝的磁致微区塑性变形和磁致伸缩幅值随频率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磁致微区塑性变形和磁致伸缩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交变磁场频率的降低,QSTE420钢焊缝区域的磁致塑性变形更加明显,而磁致伸缩幅值则逐渐减小;磁致伸缩所引起的应力、应变不是磁致微区塑性变形的主要原因.[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77
摘要: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分别制备了常规和纳米Al2O3-13%TiO2陶瓷涂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结构,并对涂层进行了抗冲蚀试验.结果表明:常规陶瓷涂层具有典型的片层状结构,但纳米陶瓷涂层片层状结构并不十分明显,且涂层裂纹数量明显减少;纳米陶瓷涂层中的显微结构的变化改善了涂层的韧性和结合性能;在冲蚀过程中,常规陶瓷涂层表面剥落严重,而纳米陶瓷...[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81
摘要:使用YS8硬质合金TiAlN涂层立铣刀分别对SiC颗粒和Al2O3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高速铣削试验,结合切削过程对刀具磨损形式、微观磨损形貌以及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磨粒磨损、涂层脱落和微崩刃是涂层刀具的主要磨损形式;增强颗粒尺度越大,刀具微观磨损划痕和微崩刃凹坑越明显;涂层刀具铣削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不具备优势.[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84
摘要:用高能球磨结合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块状纳米晶体镍,并利用Hopkinson压杆对其进行动态冲击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块状纳米晶体镍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可达到565 MPa,且冲击强度随着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大;同时,块状纳米晶体镍的塑性应变硬化率比较小,表现出平稳的塑性流变行为;基于试验结果,预测块状纳米晶体镍的变形机理是由位错滑移和晶界滑移共同控制的.[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87
摘要:采用中频磁控溅射和电弧离子镀相结合的方法,在YT15硬质合金刀片上制备了三种ZrN涂层,测试了涂层的物理性能,并通过切削试验研究了不同ZrN涂层对YT15硬质合金刀具切削性能的影响,并与无涂层刀具的切削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ZrN涂层的硬度较YT15硬质合金刀具的提高了12 GPa;三种涂层刀具中,有锆过渡层的ZrN涂层刀具降低了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切削力,使刀具的...[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90
摘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手段对1Cr17不锈钢洗衣机滚桶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开裂性质为沿晶应力腐蚀开裂;开裂处晶界存在第二相是滚桶开裂的内因,母材成分中铬含量偏低降低了材料的抗蚀性能及韧性,开裂处存在内应力是开裂的外因.[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93
摘要:采用直读光谱仪、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蜗杆齿面磨削后产生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裂蜗杆磨削后蜗齿表面渗碳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齿面裂纹呈放射状沿晶扩展,开裂方向与磨削痕迹大致垂直,裂纹深度在0.42 mm以内;蜗杆齿面上的裂纹为磨削操作不当引起的磨削裂纹;对蜗杆齿面的磨削工艺进行改进后再未出现开裂...[查看更多]
2015-09-07 23:10:15
《机械工程材料》/ 2009年第33卷/ 第8期 pp.96
摘要:某列车缓冲器弹簧在淬火后出现了纵向裂纹;利用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断口分析、夹杂物和显微组织分析等手段对弹簧淬火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原材料组织中的带状偏析和沿轧制方向分布数量多且粗大的非金属夹杂物是弹簧淬火开裂的主要原因;夹杂物和带状偏析造成材料组织和性能均匀性变差,粗大的非金属夹杂物成为裂纹源,在组织应力的作用下,促进裂...[查看更多]
 
专家寄语
行业人物
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