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科研探索 > 科学研究 > 消息正文
首页 > 科研探索 > 科学研究 > 消息正文
科研人员利用透射电镜破解氢致界面失效之谜
发布:haige__   时间:2015/7/27 23:13:40   阅读:1550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当“安静”的铝制品遇见“淘气”的氢原子,为何“肌肤”表面就会冒出“痘痘”?

这一谜团已存在超过50年。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破解了这一难题。此项成果6月29日在线发表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材料》上(原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mat/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at4336.html)。

人们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通常稳定耐用,因为它的表面会自然形成一层致密而坚硬的氧化铝保护膜,俗称“刚玉”。但在含氢环境中,铝制品常常会在表面鼓出气泡,最终导致氧化膜保护层脱落,乃至材料失效。这一现象,被称为“氢鼓泡”。

西安交大科研人员发现,原来,对于“纤瘦”的氢原子而言,刚玉中的原子间隙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可以在其中来去自如。氢原子的随性“游走”会破坏金属铝和刚玉之间“手拉手”的紧密联系,从而使一部分铝原子“重获自由”。这些铝原子也会在氧化物和金属铝的界面上自由运动,并在金属铝的一侧形成很多微小的坑。随着坑的不断长大,氢原子拥有足够的空间重新结合形成氢分子并对氧化膜产生压力。当坑的直径大到某一临界尺寸时,氧化膜就会被撑得发生塑性变形,并向外鼓出形成气泡。而气泡密度足够大时,氧化膜保护层便会脱落,最终导致材料失效。

这种氢致界面失效是在石化、海洋、核、航空航天及半导体等工业里常见的金属材料失效原因之一。尽管此前不同国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原子尺度的机理一直不甚明了。传统的表面鼓泡理论只能解释气泡的生长,对于气泡的形核则缺乏理论及实验证据。西安交大微纳中心的这一研究发现填补了氢致界面失效现象起源的实验和理论空白,有助于人们找到防止氢致界面失效的方法,提高材料在含氢环境中的服役寿命。
 
科研人员利用透射电镜破解氢致界面失效之谜

“举一个激动人心的例子:太阳帆,”微纳中心博士生解德刚介绍说,宇宙中氢的质量分数在70%以上,人类造的任何飞行器在太空航行时都必须考虑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太阳帆的原理就是利用大面积镜面般光滑的薄膜反射太阳光以获得动力航行。目前最有可能的薄膜材料就是铝箔,科学家已经意识到太空环境中铝箔表面易发生鼓泡的现象,而太阳帆表面一旦发生鼓泡,其反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影响飞行器的动力性能。“希望我们的发现对于太阳帆的防氢设计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解德刚对此十分期待。

“这项发现对很多与氢有关的未解之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微纳中心主任单智伟教授告诉记者,“比如半导体芯片中的导线基底界面劣化、电厂的汽轮机叶片的氧化皮脱落、核电站中有大量的质子辐射环境以及高温水汽环境等等。”

此项研究中,微纳中心的科研人员一改以往楔形的样品设计,采用微纳尺度的金属铝圆柱体,通过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氢气氛围下金属和氧化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氢致表面氧化物鼓泡的晶向依赖性。

据了解,绝大多数金属制品在实际使用时表面都会有一层保护膜,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人为添加。这层保护膜通常起着防氧化、防腐蚀、耐磨损等作用。一旦被破坏,材料的氧化、腐蚀、磨损就会加速,发生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材料彻底失效。单智伟教授指出,降低表面防护层的粗糙度,选择合适的金属基底取向,对界面进行有目的改性等可有效减缓甚至防止氢致界面失效的发生。接下来,研究小组将继续聚焦氢致材料失效机理研究,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人们对氢影响的认知,以减少和避免由氢脆等材料失效所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和重大安全事故。

该文章的作者依次为博士生解德刚、王章洁博士、孙军教授、马恩教授、李巨教授和单智伟教授。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及111项目的资助。


来源:仪器信息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传说中有外星人的月球背面,就要被中国探测器揭秘了
 4
 食品检测摆乌龙背后:初检机构沦为弱势群体
 4
 我国基础学科发展现状:原创不强 模仿较普遍
 4
 “丝墨水”可制造感应细菌的医用手套
 3
 2050年:空气污染将致660万人早亡
 3
 7月科学流言榜出炉 太阳15年后休眠上榜
 3
 NASA研发的高温耐热材料最终可以帮助拯救消防员
 3
 PM2.5中煤烟聚集物最具毒性
 3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3
 北京今冬极有可能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
 3
 常温常压下首次实现用激光制冷液体
 3
 串联质谱:不仅限于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
 3
 从年底开始,你打的酱油也许只能叫“调味液”了!
 3
 从质谱的角度谈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
 3
 打破传统光谱以认知,笔头大的光谱探测器面世
 3
 分析仪不离传感器 未来以微电子智能化为主
 3
 封存3万年的史前巨型病毒将“复活”
 3
 国产科研用试剂:未来的路怎么走
 3
 国家环保部将在2015年10月施行关于VOC治理的新政
 3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产地啤酒花中的微量元素
 3
 加工肉类,红肉被正式列入「致癌名单」? 作为吃货你应该知道的
 3
 甲醛超标!木地板禁不住“高温检测”
 3
 金牙不算牙,研究团队开发新材料假牙
 3
 绝对不能模仿的科学家:这个舔起来甜甜的,当甜味剂好了
 3
 可穿戴PM2.5检测器在美诞生 助人们规避污染区
 3
 媒体:天津爆炸现场下水沟检出氰化钠 说明已经泄露
 3
 纳米尺度化学首次识别紧邻不同分子拉曼光谱
 3
 气相色谱仪工作者应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盛镁镁业公司研发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医用金属材料
 3
 食药监总局化妆品抽检 8批面膜检出激素类禁用物质
 3
 食药检验检测问题多 第三方检测市场需求日益扩大
 3
 谁能检测涉毒跑道?华理检测中心被指无资质后发声明
 3
 水果酵素,真有神奇功效吗
 3
 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学生健康 有毒检测是行业空白
 3
 虽然我的名字叫「瘦素」,但请不要用我来减肥
 3
 天津市滨海新区全力以赴开展特设、食品、药械等安全监管
 3
 听说新兴的「点击化学」特别完美,然而真相是残酷的
 3
 玩具,怎么通过重重检测
 3
 微信朋友圈“私家制作”食品真的更安全?
 3
 尾气检测成提款机 检测必要性遭质疑
 3
 我科学家解析青蒿素类过氧桥键合成机制
 3
 雾锁辽宁是天造还是人为?
 3
 新材料可从湿气中捕获二氧化碳 或为对抗气候变化有效工具
 3
 研究人员发现基于拉曼光谱的结肠癌血液检测新方法
 3
 液态金属:一个全新工业正在我国崛起
 3
 一项原子荧光光谱法国家标准通过审定
 3
 元素周期表将添四位新成员 将于2016年初公布
 3
 张玉奎:蛋白质组学研究期待技术革命
 3
 最严食品安全国标将出:罚款三十倍 终身禁入
 3
 “天河二号”一天筛完地球上所有药用化合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