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科研探索 > 科学研究 > 消息正文
首页 > 科研探索 > 科学研究 > 消息正文
仿生:海马尾巴“点亮”机器人的未来
发布:lee_9124   时间:2015/7/30 16:39:27   阅读:4760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海马的方形尾巴有很好的抓握能力,与圆形相比更强壮、更坚硬,也更容易抵抗外界的挤压和扭曲。尾巴通常由36块类方段组成,每一段由4个L型骨块拼成,这些骨块沿着尾巴向下方向逐渐缩小,骨板可以自由滑动和旋转。旋转关节与球窝关节类似,有3个旋转自由度。

滑动关节保证了骨板间的来回滑动。骨板通过缔结组织胶原层脊椎相连接。骨板之间的关节相当灵活,有将近6个自由度。

Porter教授认为,如果强化其中某一特性,会削弱至少一种其他特性。他和其他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当方形骨板受到冲击时只会在一个自由度上发生滑动,而圆形骨板则会同时发生滑动和旋转。因此方形骨板会在永久损伤前吸收大部分冲击能量。

研究团队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3D打印技术在内,来制作海马尾巴模型。同时还制造了圆形尾巴模型来进行对比试验。

经过3D打印模型的测试对比,海马的方尾结构受力扭曲时骨板相互牵制,极大地限制了其运动范围,并能快速容易地反弹回自然形状。据推测,这能更好地保护海马,抵抗外界伤害。

而圆尾模型很容易发生扭曲,因此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回复其自然形态。而且方尾结构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点,可以更好地弯曲抓握住可见物体。

此外,研究者将3D打印组件进行压缩,并将其对于压缩变形情况,与没有任何组件的固体结构3D打印模型(由圆形和正方形结构交联而成)相比,发现海马尾部的接头处正好精确地落在后者严重损坏的部位。正是这一点,可以大大减少外界能量造成的冲击影响。

除此之外,在所有的破坏实验中,正方形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抗损坏性能都超过圆形模型,甚至直到方形组件掉落也没有改变其大体形状。然而,随着压力的增大,圆形模型被挤压开,它的性质有圆形变成了椭圆形。这是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海马的主要天敌是水鸟类,它使用自己的嘴来捕获和摧毁他们的猎物。

此外,Porter教授正在研究如何把这种来自生物的灵感用于实际。可以用于军事机械臂的设计制造或者简化结构研发医用导管,潜力无限。这项研究成果会为未来的医疗设备和机器人开发造桥铺路!


来源: 材料人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夜猴”跳跃机器人惊艳全球媒体,敏捷性达到每秒1.7米
 1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未来五年 机器人总动员
 1
 【前沿】石墨烯透明柔性皮肤,让机器人也拥有触觉!
 1
 0.02秒识别铁轨缺陷 大学生发明地铁维检机器人
 1
 2015年 十大新兴技术
 1
 480个机器人顶替近千工人,工人又该何去何从!
 1
 Adv. Funct. Mater.:具有优异光电转化性能的海贝仿生结构
 1
 Fraunhofer ILT的新工艺结合焊接、3D打印和机器人技术
 1
 IDC揭晓2017~2020全球机器人十大技术趋势预测
 1
 MIT告诉你,如何大规模生产细胞大小的机器人
 1
 MIT科技评论“2016十大突破性技术”出炉
 1
 从Vision China 2018 (上海)看人工智能新时代
 1
 当3D打印遇上工业4.0
 1
 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的意见》 机构迎重大机遇
 1
 多款奇异机器人亮相达沃斯:能再思考自行组装零部件
 1
 高能工业X射线照相自动换片机器人设计
 1
 各国机器人发展历程,未来机器控制人类?
 1
 工业机器人进入航空制造领域需要具备的关键技术
 1
 硅脂柔性传感器横空出世 ,开启智能机器人的新时代
 1
 国产“终结者”来了!此材料的问世,终于让普通机器人披上人皮
 1
 韩美联合研发智能水凝胶机器人 可在水中行走
 1
 核电站检测用上“机器人” ——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依靠科技创新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
 1
 胡陈果&王中林Nano Energy:摩擦电传感器让机器人更灵活!
 1
 挤压棒材的机器人超声无损检测系统
 1
 检测技术是我国制造技术的短板
 1
 科学家的脑洞开发新材料! 给机器人穿上能隐身的衣服
 1
 科学家借助3D打印研发出可光控的生物机器人
 1
 利用激光扫描技术提高焊接效率
 1
 美科学家发明软体发光机器人:受章鱼皮肤启发
 1
 挪威教授利用机器人监测土壤气体排放
 1
 盘点!2019年美国军方10大科学技术进步
 1
 人工智能机器人居然能开发新材料?
 1
 人类未来或许能打造出液体“终结者”
 1
 日本研发出蛇形机器人 可探查复杂管道内部
 1
 首批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颁发 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建立
 1
 斯坦福大学研发“蛇”形搜救机器人:可以穿越无数障碍,还有100公斤的承载力
 1
 探秘上汽通用陆家嘴工厂:10个工人+386台机器人=每天80辆凯迪拉克
 1
 透视机器人-有些像我们UT的透射法
 1
 微型二硫化钼致动器“力大无穷”
 1
 未来畅想:3D打印火星房屋将由机器人建造
 1
 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建设正式启动
 1
 无损检测4.0之检测机器人
 1
 消磁技术让管道漏磁检测“猪”跑得更快
 1
 新疆理化所功能型棉纱织物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1
 新旧媒体正渐融合 或将迎来新黄金时代
 1
 新型3D打印软材料可用于减缓机器人“消亡”
 1
 研究人员开发人工肌肉 可让机器人不再僵硬
 1
 液态金属机械:实现自主“分身”与“无缝重组”堪比终结者T-1000
 1
 液态金属可编程控制“变形” 或用于软体机器人
 1
 英国AMRC开发复合材料机器人机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