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不要被国外期刊扼住“咽喉”——全国政协委员王涌天访谈
发布:kittyll   时间:2016/3/10 10:30:13   阅读:3169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王涌天。(资料图)

因为缺乏主动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王涌天向国外刊物投稿时,曾遭遇个别无良审稿人的知识产权侵害。而这样的不公正待遇并非孤例。“就在我撰写提案之际,网上又爆出3月4日美国刊物PLOS ONE因为英文用词问题(而不是数据问题或内容问题)撤销中国学者稿件的新闻!”全国政协驻地华北宾馆,谈及学术期刊,王涌天不自觉提高了音量。

令人愤愤不平的区别对待背后是有些尴尬的现实。进入21世纪,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每年产出数百万篇学术论文。然而,由于目前国内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导向、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对SCI的不当使用,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外的SCI英文期刊上。据统计,2014年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76.63万篇,其中我国科技论文26.35万篇,占14.9%。与此同时,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

有人说,“5000种中文期刊中,很大比例是为了让研究生毕业及教师的职称晋升发表论文而存在的,其中很多文章完全是信息污染”。“尽管危言耸听,但扪心自问,不无道理。”王涌天坦陈。

“但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会带来诸多弊端。”王涌天对记者说,很多国外学术期刊,在阅读论文全文前需要支付高额的版权费(每篇数十美元),在大学、国有研究所中工作的研究人员,是由单位每年批量支付版权费的。而我国众多的创新、创业群体、以及广大中小企业中的工程师们,却不能那么方便获取这些论文;即使能够拿到全文,不少人因为英语这道障碍也很难完全“消化”。

“国内学者的顶级成果都发表在国外英文刊物上,国内的中文科技期刊只刊登一些二流、三流的文章,长此以往,‘双创’如何更好实现?”王涌天反问。

事实上,这也不利于我国知识服务业的发展。王涌天曾做过估算,以他从事的研究领域的一本美国著名科技期刊为例,仅仅拿强制性版面费这一项来说,2013对大陆和港澳地区作者收取的版面费就超过138万美元。

更让人吃惊的数字还在后面。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且收取强制性版面费的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了20%左右,几乎所有这些期刊均为国外刊物,版面费基本上都在1200美元以上,因此中国作者至少交纳了2.448亿人民币。

“当然,有很多国外科技期刊不向作者收取强制性版面费,但其出版机构会转而向读者收取阅读版权费,我国各大学和研究院所每年在这方面要支付数以亿计的高额版权费用。”王涌天说。在他看来,没有自己的优秀学术期刊群,长远看也不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是国家自主知识资产的记录,是支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民族文化软实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王涌天称,俄罗斯和日本的一些知名学者的许多重要论文就是在本国期刊上发表的。

比如,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学者益川敏英教授在本国科学杂志《理论物理学进展》发表的一篇讨论对称性破缺的文章,到2006年为止是历史上被引用次数第三的高能物理相关文章,有力地提升了日本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俄罗斯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因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而获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文章几乎全部发表在俄罗斯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其中很多用俄语发表……“中国只有办好一批自己的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在国际科技界享有话语权、主导权。”王涌天表示。

具体如何实现?王涌天称,2016年1月召开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该学会学术工委提出的“评奖时将发表母语论文作为刚性要求”的动议,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希望中国科协积极加以推广。国家则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国家科技项目验收、人才项目评估、科技奖励评审等各个环节提出要求,鼓励科技人员将原创性成果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另外,他还建议加大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改变目前“对优秀的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平均资助强度为120万、对中文期刊最高资助强度为每年30万”的现状,建设属于中国的无污染、高声誉、高收益的朝阳服务产业。

代表委员小资料:

王涌天,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长期在技术光学和虚拟现实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成像和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和CAD、新型光学元件、3D显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关于办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提案
 3
 两会热点: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3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记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者、吉大教授徐如人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2015年两会打响空气 土壤及水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1
 33年探查37万条轮轴:记火车“X光医生”闫兴楼
 1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1
 SBWC可否替代HPLC用于药物分析?权威专家来解答
 1
 材料专业好老师:复旦大学杨振国教授访谈
 1
 超级钢,如何从实验室到量产?——访超级钢研制科学家罗海文
 1
 陈洪渊:为科学"嚼菜根"的院士
 1
 陈剑峰:列车探伤“名捕”
 1
 持续创新,推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访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科学事业统括本部、产业营业二部部长潘伟先生
 1
 穿上七件套防护服:揭秘离“核”最近的人
 1
 传承与发展:访上海材料研究所增材制造研发与应用中心主任张培志教授
 1
 从销售到专家 走在时代前列——访奥林巴斯潘伟先生和郑文平先生
 1
 大秦铁路上的钢轨医生:11年排查500根重伤轨
 1
 带着年少之惑,长成创业“高手”
 1
 邓玉强:丈量光的速度
 1
 董绍明:为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撑腰”
 1
 对话企业家:做国之重器安全守护者——访广州多浦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生先生
 1
 对话企业家:做国之重器安全守护者——访广州多浦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生先生
 1
 方禹之教授:左手教务长,右手分析化学
 1
 感恩?回报?激励——访无损检测学会斯耐特奖创立者屠耀元教授
 1
 巩岩:质量之魂 存于匠心
 1
 哈尔滨工业大学蒋川流 研发工业检测设备护航安全生产
 1
 海归要建“互联网+工程医院” 给工程看病
 1
 河北科大韩春雨:创新何惧“板凳冷”
 1
 胡皆汉:无学位的中国著名光谱波谱与结构化学家
 1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1
 基于《机械工程材料》杂志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模型
 1
 江桂斌院士:团结协作 运用光谱技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1
 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1
 劳模是怎样炼成的:记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四公司杜敏君
 1
 乐金涛:我国全自动拉伸试验机技术的发展、挑战与前景
 1
 李蓓:用“透视眼”为战鹰探伤
 1
 李从举:纳米纤维产业的探路者
 1
 两会|建议:把标准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1
 两会代表:整合农业、食药监、质监等食品检测资源
 1
 两会观察:绿色建材要有干货
 1
 刘松平:中航工业复材检测技术高效前行
 1
 卢海龙:深蓝中,捕捉冰凝之火
 1
 美国IsoForensics公司总裁谈同位素比例质谱在法医分析学中的应用
 1
 南京大学80后教授王欣然的归国创新路
 1
 牛津大学肖天存:科技应用之路领跑者
 1
 青春无悔中国梦——王波的创业之路
 1
 深耕中国,追求卓越——访贝克休斯Inspection全球副总裁,Waygate Technologies业务首席执行官Ben Linke先生
 1
 沈功田研究员访谈:迎难而上的中国无损检测人
 1
 数据海啸中化学计量学的领航人——对话荷兰内梅亨大学Lutgarde Buydens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