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无损检测名师风采
发布:kittyll   时间:2016/9/12 10:05:15   阅读:17521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无损检测是一门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通用性实用技术,对检测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对于每一位无损检测工作者来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探索创新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我们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恩师和前辈的倾囊相授和谆谆教诲下成长起来。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这些授业解惑、无私奉献的恩师们献上我们的最诚挚的祝福!

我国无损检测教育体系在1978年前后还属空白,1984年南昌航空大学(原南昌航空学院)设立了“无损检测”本科专业,我国无损检测高等教育揭开了新的一页。
 
名师风采
 
 
任吉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电磁无损技术的研究和智能化电磁检测设备的研制工作。1945年出生,196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0年起调入南昌航空大学从教,1984年担任无损检测教研室副主任,自1988年起历任南昌航空大学机械系、电子系、测控系系主任,江西省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中心主任,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西省无损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特种设备高级无损检测人员。
 
 
屠耀元:教授,1940年出生,先后任教于南昌航空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在原南昌航空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的前身)参与创办了我国高等院校首个“无损检测”本科专业,后调入华东理工大学继续任教于无损检测专业;退休后致力于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教育和信息化发展,1996年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常务理事会根据屠耀元教授的建议批准成立“中国无损检测学会信息中心”,并决定由屠耀元教授担任中心负责人,信息中心先后创办了无损检测学会信息网、《无损检测信息总汇》报、无损检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中国无损检测年鉴》、无损检测学会斯耐特奖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先后授予其“特殊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
 
 
夏纪真:高级工程师,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飞机电器专业(即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最后一期学员)。历任工厂无损检测组组长、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无损检测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及昌航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市永大集团公司机械公司质量管理部副部长兼理化计量测试中心主任及集团公司计算机中心主任等职。曾任航空航天工业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考核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会刊《无损检测》杂志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长,原航空航天工业部无损检测人员超声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的高级技术资格、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超声检测高级技术资格。自1982年起至今30多年来长期兼职从事无损检测人员的技术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工作,1991-1993年期间还担任闽台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研讨班(对台湾无损检测人员中高级技术资格培训考核)的主讲教师和考核工作。1991年获得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2年获得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终身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创建并主持无损检测技术专业综合资讯个人网站-《无损检测技术图书馆》(www.ndtinfo.net)。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物理(无损检测方向)”本科专业责任教授,是专业主要创办人之一。同时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教育培训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会刊《无损探伤》杂志特邀编委等。专长于无损检测技术,尤其在超声波检测方面有较高造诣,在国际和全国性杂志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30多篇、译文30多篇,编写出版专业教材和专著10余本,从事科研课题及开发新产品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工业部与国防工业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等。2009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第一届“百人奖”之“优秀工作者奖”,2013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第二届“百人奖”之“特殊贡献奖”。

“在当前教育质量大滑坡的形势下,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德智信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核心在教师。德--师德、人品;智--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信--信念、奉献。”夏老师与大家共勉!
 
 

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无损检测教育的学校有北方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冶金工业专科学校及上海锅炉厂技工学校等。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前航空部621所与625所、中科院北京声学所等。
 
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无损检测教育的高等院校增加到18所,其中从事无损检测本科、专科教育的学校有13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有13所,清华大学还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1世纪伊始,据不完全统计,开展无损检测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近30所,逐步走上了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教育轨道。
 
名师风采
 

徐滨士:1931年出生,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中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子项目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等。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出版专著1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杨叔子:193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首届顾问委员会成员、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九江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协副主席、湖北省高级专家协会会长等。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院系调整后于195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把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紧密结合,致力于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交叉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项,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百余人获博士学位,博士后已有10余人出站。
 

张淑仪:声学家。1935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校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曾应邀为美国韦恩大学访问副教授,1988年和1990年曾分别应邀为法国巴黎理化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2001年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现(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光声光热常务理事会理事、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顾问、国际无损评价中心联合会理事。担任国际期刊《Applied Physics》主编。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工作。在声光互作用、声表面波、光声热波效应和激光超声,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结构分析、参量定征和无损评价的研究中,在机理、技术和方法等方面有所发现、创新和发展。澄清了乙酸乙酯中超声弛豫过程的两种分歧论点研究了铌酸锂基片上有关圆弧形叉指换能器激发声场的聚焦效应,提出了新概念。利用相位选择方法对集成电路进行光声成像,得到了迄今国际上最好的分层成像对半导体材料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声效应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发展了光声技术应用于半导体超晶格等多层薄膜的研究。1991年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施克仁: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第7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津贴获得者。1938年出生,1962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91-1992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激光实验室研究激光焊缝质量在线智能诊断技术,1992年作为访问科学家赴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国家实验室(SSCL)参与高能粒子对撞探测器的设计研究工作。1993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1988-1991年任清华大学焊接教研室副主任,1995-2000年任清华大学无损检测教研室主任, 2000-2003年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所副所长、检测技术与信息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无损检测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为本科生开出“弧焊电源”、“微机原理及应用”、“无损检测与质量控制”、“测试与检测技术基础”、“信号处理”等课程,为研究生开出“现代检测技术”课程。先后指导博士生12人,硕士生20人。曾获市、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著书“无损检测新技术”、“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主要研究方向:焊接工程及自动化、大功率IGBT逆变技术、无损检测、数字化检测仪器技术、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马羽宽:1937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数理力学应用物理专业,分配到机械工业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从事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工作,1992~1998年在吉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从事无损检测教学和研究工作,任教授、检测研究室主任、检测专业学术带头人,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开始在长春工大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无损检测研究和教学工作,任董事长、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无损检测学组副组长、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声委员会主任、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长、终身名誉理事长、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国际委员会主任、长春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春市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理事长、《无损检测》和《试验机与材料试验》杂志编委等。2009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首届百人奖“特殊贡献奖”,2013年被评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第二届百人奖“终身成就奖”。
 
 
林维正:1938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系,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0余年。任同济大学理学院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声学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设工程无损检测委员会委员、《无损检测》杂志编委等。1992年赴日本作高级访问学者半年,1996年曾访问加拿大等国。1999年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主要科研方向为岩石、混凝土质量检测研究。完成了混凝土超声检测仪器开发和宽带换能器研制、混凝土强度和缺陷超声检测、灌注桩质量超声检测、路面厚度超声检测、混凝土超声检测中信号处理研究和天然气水合物超声检测等研究项目,并参加多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李喜孟: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无损检测专业方向的创建人之一。1946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金属学金属热处理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90年在材料工程系中成立了无损检测教研室,并招收了第一届大专生。在教育部直属学校中,开创了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无损检测学科交叉的先河。作为学科带头人,2004年又获准建立了“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硕士点,形成了材料超声无损表征与评价、功率超声新材料制备技术及材料无损检测原理与工程的研究方向,以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隶属材料学博士点)完整的学科培养体系。1998年学校批准建立了无损检测研究所。另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全国试标委无损检测仪器分技术委员会主任、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无损探伤》杂志编委、大连理工大学无损检测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材料超声无损表征与评价研究、功率超声作用下新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材料无损检测原理与工程研究。

 
于轮元:1931年出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始人之一,1983年该专业成立,最初名称为“电磁测量与仪表”。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本科专业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点名称更名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同年获批专业调整后全国第一个“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予点,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共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两院同时招生;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2003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王怡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无损检测学会创办人之一、秘书长。1978年开始专门从事无损检测教育和科研工作,退休后致力于无损检测技术资格培训考核和特种设备检测培训,主持举办过两次覆盖各个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无损检测技术鉴定比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上海市无损检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路宏年:1941年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射线、超声数字图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射线和超声的三维检测。曾在中北大学(原华北工学院,即太原机械学院)、南京理工大学任教授、副院长、学院无损检测中心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教育部技术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三等奖等。

 
感谢这些教育界的老前辈开创了中国无损检测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们为中国无损检测教育事业耕耘奉献了一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置身于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中国无损检测行业中挥洒我们的热情,成就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由衷的向前辈们致敬!祝您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无损检测事业飞速发展,无损检测教育领域同样发展迅猛,开设无损检测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大中专院校涉及无损检测专业招生的有130余所,无损检测人才培养正逐步走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各大高校在无损检测专业方面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培养了大批无损检测专业的科研和应用型人才。
 
名师风采
 

 
徐可为:1957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89年赴法国巴黎高等工业技术学院进修,1995年作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1998年作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为法国巴黎高等技术学院访问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安交大科学技术处处长、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属学科评议组组长、第四届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材料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际喷丸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残余应力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兼生物复合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真空学会薄膜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材料科学分会理事、全军装备表面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兼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韩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中北大学副校长,电子测试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太原分部)方向负责人,山西省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工程中心主任。1957年出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1987年华北工学院兵器测试技术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现为兵器测试技术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无损检测射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兵工学会高级会员。目前从事通信技术、信号处理和识别、自动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信息重建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组织完成十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防科技二、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兵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雷银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出生,清华大学电机系理论电工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7年被评为“第三届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2004-2005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会刊《电工技术学报》编委、全国无损检测学会会刊《无损检测》杂志编委、全国无损检测学会涡流检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
 
 
戴光: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出生,1977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1988年获工学硕士学位(东北石油大学),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现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主任。2006年被聘任为黑龙江省“龙江学者”,国家教委“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声发射理论、结构完整性评价和过程设备安全工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全国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无损检测学会声发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声发射专业组考评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储运工程学会委员、黑龙江省石油化工机械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无损检测》《化工机械》《大庆石油学院学报》杂志编委、大庆石油学院A类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化工过程机械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在过程装备检测和安全性评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王珏: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专家,重庆市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196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及自动化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参加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仿人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主持完成了部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多项。1990年起,主要从事工业CT技术研究工作,作为技术总体组成员和自动控制子项负责人,参加并完成了国家火炬计划预备项目“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实验装置到样机 “XN-1300ICT”研制;1994年任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和第一主研人完成了中国首台商品化工业CT机“CD-300BG”研制;1998年任中心主任,组织工业CT的产业化工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刘晴岩:1961年出生,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全国无损检测学会教育培训科普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无损检测》杂志编委,特种设备超声波检测和渗透检测高级人员。1983年毕业留校,从事无损检测技术、石油化工压力容器制造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独立承担压力容器制造、电磁检测技术、磁粉与渗透表面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标准和现代无损检测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参加《磁粉与渗透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等教材的编写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工作。完成了管道对接焊缝未焊透自身高度超声测定方法研究、多层包扎高压容器超声检测方法研究等科研工作。
 

邬冠华:1963年出生,南昌航空大学教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198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历任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材料系热处理教研室书记、副主任;科研科科长;电子系应用电子教研室副主任;无损检测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测控系副主任;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南昌航空大学国防研究院副院长;无损检测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测试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射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中航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教育部ICT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先进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委员;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江西省教学成果1等奖2次。
 
 
陈振茂:1964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陕西省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大核能结构安全检测与完整性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首批国家ITER专项优秀人才项目获得者,西安交通大学腾飞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学士、工学硕士,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曾任日本文科省博士研究员、庆应大学特任副教授、东北大学客座教授。现兼任中科院合肥等离子所特聘客座教授,国际计算电磁场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电磁专委会副主任,陕西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系列国际会议ENDE国际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2015),系列国际会议ISEM、ICMST、ICFD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第14届ISEM、第19届ENDE会议主席,远东无损检测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NDT&E Int.》《IJAEM》《IJSPA》《应用力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无损检测》杂志编委,全国无损检测标委会委员等。
 
 
段黎明:1964年出生,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协委员、农工党沙坪坝区委副主委。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与协同监控技术、工业CT技术及应用、基于工业CT的逆向设计技术、三维网格重建与优化技术。作为项目主持或主研人员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军工项目30余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徐春广:1964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1988年、1995年分别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先进加工技术国防重点科学实验室主任,检测与控制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无损检测人员资质鉴定与认证委员会委员,美国无损检测学会委员,加拿大无损检测学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委员,北京机电行业协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委等。主要从事超声无损检测、数字控制、几何量测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国防科工委和兵器工业集团、总装备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多项研究项目,并获得超声和声发射换能器技术等方面的多项国家专利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晏荣明:1964年出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教育培训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超声检测及电磁涡流检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无损检测学会秘书长、中国民航无损检测人员技术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用航空协会适航维修专家组专家、美国无损检测学会RT、UT、MT、PT Ⅲ级人员,中国民航无损检测UT、ET Ⅲ级人员。1986年于南昌航空大学学士毕业,1989年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硕士毕业,1989~1990年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从事焊接无损检测科研工作,1990~1995年在南昌航空大学从事无损检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2001年在深圳航空公司从事飞机无损检测工作,2001~1003年在珠海摩天宇航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从事发动机无损检测工作,期间赴德国接受航空发动机维修和无损检测培训一年,2003年至今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从事无损检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课题3项,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省基金等课题6项。 
 

陆铭慧:1963年出生,理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获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无损检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6年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6年2月到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从事声学检测研究。主要开展复杂介质中声波传播规律的研究、特种换能器的研制、复合材料的扫描成像检测、球墨铸铁材料的超声检测、自动检测用成套设备的研制等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完成航空科学基金一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江西省测控中心开放基金一项,完成多项横向课题,获专利3项。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检索7篇。
 

高晓蓉:1969年出生,西南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光电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无损检测研究中心副主任。1991年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1994年获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开始在西南交通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光电信息处理,在电气化铁路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持科研项目6项,主研参加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200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莉:林莉: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出生,1993年大连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和2003年分别获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无损检测)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委员,《无损探伤》编委,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超声检测专业委员会、无损检测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及教育科普培训委员会委员,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人员资格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并为《Ultrasonics》、《NDT & E International》、《机械工程学报》、《复合材料学报》等期刊审稿。2015年获得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入选“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方向为包括先进复合材料超声检测、工程表面无损检测及评价、先进连接结构质量无损检测等。担任“97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发表文章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已在核电及航空领域应用。2009年主编出版《超声波频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王秋萍:1978年出生,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应用物理学无损检测特色专业的发起人和创建人之一,无损检测专业及无损检测实验室建设负责人。校级优秀教师,2016年被评选为西安工程大学第一批青年教学骨干。主讲应用物理学专业导论、无损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光学、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负责应用物理学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工作。近3年主持、参与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副主编《大学物理实验》教材1部,获得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教学论文6篇,参与国家自然基金5项、厅局级项目3项,主持横向项目3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获陕西省科技二等奖1项。近5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9篇。

未完待续
 
PS:上述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出入敬请各位老师谅解!
小编才疏学浅,无法概括和搜集到更全面的专家及其介绍,还望各位海涵
另外,特别感谢屠耀元教授和林莉教授对本文给予的大力支持!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复旦大学团队实现有机材料的高激发态发光转换调控
 2
 向无损检测教师致敬!
 2
 心存高远 立德树人 师之楷模:专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应用物理学专业责任教授夏纪真
 2
  “2017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正式通知
 1
  镍铜合金铸件的渗透检测
 1
  陕西省无损检测学会召开第十六届理事会
 1
 “2016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 正式通知
 1
 “2017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预通知
 1
 “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学术报告/论文征集通知
 1
 “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预通知
 1
 “2019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预通知
 1
 “2023 EVIDENT杯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优秀论文评选”征文启事
 1
 “奥林巴斯杯2021超声检测技术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在沪举行
 1
 “奥林巴斯杯2021超声检测技术优秀论文评选”征文启事
 1
 “材料与测试网”预祝2015年“延长化建杯”第三届全国无损检测技能竞赛圆满成功
 1
 “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问世
 1
 “狗鼻子”探测器:让警犬面临下岗
 1
 “火眼金睛”的无损检测神探 ——记“浙江工匠”宋刚兴
 1
 “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 圆满实现全部目标
 1
 “试样”一词不适用于无损检测
 1
 “我把上班当事业来对待” ——宝钢黄石公司“轧辊女神探”柯佩立足岗位成才的故事
 1
 “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及仪器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1
 “相约上材所,学习相控阵”!在线视频
 1
 “一辈子甘当教书匠”的院士申泮文 走了
 1
 《2016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1
 《啥是佩奇》中的连接技术你了解吗
 1
 《塑料焊缝无损检测方法》明年3月1日发布实施
 1
 《无损检测》《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发表论文获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23年优秀科技论文
 1
 《无损检测》《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发表论文获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23年优秀科技论文
 1
 《无损检测》2018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无损检测》2018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无损检测》全本期刊合集
 1
 《无损检测》杂志投稿谨防诈骗公告
 1
 《中国2025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路线图》编制工作研讨会在镇江召开
 1
 「现代物理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是真实的吗?
 1
 1+1=2?超声波设备+探头的组合性能如何测?
 1
 19项新国标四月开始实施 无损检测领域占五项!
 1
 1千克有多重?它就要重新定义了
 1
 2000多家检验检测机构获6年资质认定证书
 1
 2014'中国无损检测年度报告
 1
 2015 Q.C. CHINA优秀展品风采榜
 1
 2015年电力工业无损检测人员III级资格换证班
 1
 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无损检测技术论坛通知
 1
 2015年全国最具权威的测试与检测仪器设备展今夏6月与您相聚上海
 1
 2015年世界声发射会议(夏威夷)会议通知
 1
 2015年无损检测标准审查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
 1
 2015年西部地区第一届NDT学术年会暨2015年重庆市第二届“盛世星辰杯”无损检测技能大赛通知
 1
 2015年中国西部无损检测学术年会
 1
 2015'中国无损检测年度报告——实时记录中国NDT技术与行业发展进程
 1
 2016,我国电磁检测技术发展路在何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