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院士企业家”攻破混凝土全球级难题
发布:lee_9124   时间:2017/4/15 16:23:16   阅读:254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20多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混凝土,通过一个个突破、一代代升级,实现混凝土“百年以上不开裂”的长寿奇迹,在国际同行中占据绝对优势。省第三期“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昌文。

他是工程师,始终坚持“背靠理论面向生产”,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解决技术难题,把最新技术应用到世界级工程中,在交通、能源、市政、军工、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的重大工程中大显身手。

他也是企业家,十多年前敢为人先,带领科研人员跨出体制自主创业,搏击市场经济大潮,建起国际一流的现代企业。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第三期“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昌文。

毕业于东南大学,师从土木工程材料领域“大牛”孙伟院士,留学丹麦、归国研发、自主创业……无论在科研战场和创业一线,缪昌文交出的答卷都极为出色。

混凝土是房屋和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结构材料,容易开裂是其致命弱点,被称为混凝土的“癌症”。对一些大坝工程来说,开裂的危害尤如黄河决堤。而在严酷和复杂环境下,比如高原上、海水中等,混凝土也会变得“短寿”。 缪昌文的研究瞄准这些顽疾一个个加以攻克。

2004年,缪昌文参与三峡大坝三期工程建设。针对混凝土遇水容易放出热量、容易开裂的情况,他的团队发明高性能外加剂,成功地提高了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依托这一技术,三峡大坝去年竣工至今,600万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未发现结构性裂缝,堪称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

极端天气条件下,如何保证混凝土的稳定?缪昌文以兰新铁路为例分析说,“西北天干风大,混凝土失水太快,往往一边浇一边就开裂了。后来我们发明了一种材料,边浇边喷,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肉眼看不到的分子膜,解决了长期困扰西部工程建设的缺水开裂隐患。”

正是这种结合应用不断创新的导向,使得缪昌文团队始终在行业中领先一步,创造多个第一:在国内外第一个用烧结法生产过去被公认只能采用熔融法生产的材料,在此基础上研发出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能将修补水泥路由几十天缩短到只要几个小时;第一个将国产外加剂推广应用到核电工程,解决了国外产品解决不了的问题;世界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应用该项成果,解决了306米高的超高索塔一次性泵送混凝土施工等技术难题……在缪昌文的手中,混凝土像变魔术一般实现不开裂、长寿命、多功能,工程应用单位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

作为科学家,缪昌文始终坚持研发与应用对接,甚至为了让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而走上创业前台。2002年,在出任江苏省建科院院长一年后,他带领全体职工率先改制,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由过去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股份制科技企业。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成果,晓得有什么缺陷,从而在应用中及时提升改进,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总是先人一步、产品质量高人一筹。”缪昌文说。

永远紧贴实际需求的创新精神,帮助缪昌文的企业成为国内外同行中的“尖子生”,工厂也如同“翻跟斗”一般迅速成长。“为什么我国很多企业轰轰烈烈几年就不行了?就是没有创新的动力,没有后劲支撑。”作为科研创业“双丰收”的高层次人才,缪昌文有自己的秘诀。“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队伍,要在创新上舍得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真正把创新驱动落到实处,占领行业制高点。企业家不仅要有做大事的胆量,还要有容人的肚量。”

生长在江苏、成长在江苏,缪昌文盛赞江苏的创新创业环境。“江苏创新创业的软环境、硬环境在国内都是一流的,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江苏的理念超前,政策扶持也很领先。”缪昌文是江苏“333工程”早期的培养对象,经过十多年的重点培养,这个工程的不少对象成长为两院院士。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扶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苏建设了不少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极大地改善了江苏的科研条件。更重要的是,江苏非常注重成果转化,通过配套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建立产业研究院。我们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政府投入不到1500万元,拉动我们公司投了两个多亿。现在我们的混凝土材料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一流的。”缪昌文注意到,最近一个时期,江苏连续推出鼓励科技创新40条政策,出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6条意见,令人振奋。“培养人才、鼓励创新必须从环境创造入手。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有条件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创造优势。新政频出、利好叠加,一定能为人才的成长打造一流环境,真正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引擎。”


来源:中国检测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高分子材料周报#新突破—未来的塑料由硫制造
 1
 #荐书#《材料简史及材料未来:材料减量化新趋势》
 1
 《钢筋混凝土基础梁》等29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将于9月1日起实施
 1
 《无损检测》2017专题报道:混凝土无损检测
 1
 3D打印混凝土让建筑工业化进入快车道 原材料探析
 1
 CECS21-2000标准中混凝土不密实区和空洞检测数据处理及判断的探讨
 1
 LED照明新材料:半透明混凝土会发光
 1
 半电池电位法在混凝土外加电流阴极保护中的应用
 1
 不同状态的钢筋在氯离子入侵过程中的腐蚀行为
 1
 超高性能混凝土工程应用
 1
 超声回弹测强数据分形分析法评价混凝土高温破坏安全性能
 1
 超声有限幅度法检测混凝土孔洞缺陷
 1
 穿墙超人来了:轻松穿透混凝土发现其中钢结构早期腐蚀的无损检测新方法
 1
 从未见过的绿色体验——会呼吸的混凝土
 1
 电化学方法判断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临界状态
 1
 端面处理对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1
 非饱和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毛细吸附
 1
 废轮胎中的聚合物纤维竟能阻止混凝土继续开裂?
 1
 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1
 粉煤灰与表面涂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影响
 1
 钢铁桥面铺层“土”,维护无需大修补
 1
 高强钢筋在混凝土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1
 工程师研发新型导电混凝土 成融雪除冰神器
 1
 海砂混凝土如何防锈蚀?海砂混凝土复合筋首次成功应用!
 1
 海洋环境中受腐蚀混凝土的力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1
 含水率对受损混凝土超声波波速的影响
 1
 合成孔径算法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
 1
 核电站中使用的混凝土成像探地雷达
 1
 红外热像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化弱为强——科学家利用缺陷来强化材料
 1
 回弹法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地铁线路结构健康检测中的应用
 1
 回收的木材废料可以使混凝土更坚固
 1
 混凝土保卫战
 1
 混凝土表面硅烷改性后的防腐蚀性能
 1
 混凝土假性碳化引起回弹法强度的误判
 1
 混凝土结构损伤声发射检测进展
 1
 混凝土结构损伤声发射检测研究进展
 1
 混凝土结构中NO2-的不均匀性对钢筋宏电池腐蚀行为的影响
 1
 混凝土孔洞难发现 超声波检测出新招
 1
 混凝土硫酸杆菌腐蚀研究进展
 1
 混凝土浅层钢筋对雷达检测的屏蔽作用
 1
 混凝土桥梁耐酸雨防腐蚀涂料
 1
 混凝土损伤识别中的叠加偏移成像技术
 1
 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发展及应用
 1
 混凝土无损检测中的层析成像技术
 1
 火星安家不是梦:科学家已研制出火星用混凝土
 1
 基于ERT技术的混凝土渗透无损检测
 1
 基于超声横波的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数据成像技术
 1
 基于电阻层析成像的混凝土钢筋锈蚀无损检测
 1
 基于非线性超声谐波法的混凝土构件应力检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