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前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前沿 > 消息正文
红外探测新技术——量子级联探测器
发布:lee_9124   时间:2017/7/22 14:29:35   阅读:2602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了量子级联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该探测器基于GaAs/AlGaAs材料,峰值探测波长为8.5微米,位于长波红外波段,面阵规模达到320×256(81920像素),并初步进行了红外成像实验。
 
 

量子级联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对电烙铁的红外成像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人类肉眼可感知的电磁波被称为可见光,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可见光仅为整个电磁波谱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感知可见光之外的其他电磁波,必须借助外界手段如光电探测器来实现。
 
红外光,也被称为红外线,是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的。它是波长比红光更长的电磁波,具有明显的热效应,使人能感觉到而看不见。专业术语如是说——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存在红外辐射。通俗来讲就是,目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物体都在源源不断的向外发射红外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红外探测的手段来观察物体,红外探测技术通常可用于夜视、医疗、气体检测、天文探测等。
 
 

电磁波谱
 
红外探测器是一种对于红外辐射进行高灵敏度感应的光电转换器件。早期的红外探测基于红外辐射的热效应,也就是红外光的照射使得探测器温度升高,温度的变化使红外探测器的物理参数发生改变,据此判断红外光的强弱。由于这种方法基于温度的变化,而温度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这种基于热效应的红外探测器的感知速度比较慢。
 
现代的红外探测器大多是基于光电效应而设计的,十分类似于可见光波段的CCD或者CMOS探测器,也就是广泛用于相机中的感光部件,差别仅仅是红外探测器中的光电转换像元是由能够感受红外光波的光电材料制成。由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常可将光波称为光子。光子可直接作用于红外探测器中的电子,使得红外探测器输出的电流或电压发生直接的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测试,可根据其转化效率直接推算得到入射光的强度。这种方法基于光电效应,避开了温度变化的过程,所以光电探测器的反应速度更迅捷。
 
量子级联探测器(quantum cascade detector, QCD)是一种新型的光电探测器,于21世纪初被提出,是一种人工结构的晶体材料。量子级联探测器通常由两种禁带宽度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交替生长而成,通过能带工程将材料的导带设计成量子阱结构,其探测波长主要受到势垒高度的限制,可覆盖红外与太赫兹波段。打个比方,势垒就好比一堵墙,量子阱就好比墙与墙之间的平地。通过调整墙的厚度、墙的高度以及墙与墙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墙之间存在各式各样的能级分布。根据量子力学原理,能级会被束缚在墙与墙之间,不会高于墙头。

 
 
量子级联探测器的能带结构和工作方式
 
量子级联探测器的能级分布如上图所示,其结构可大体分为两部分,吸收区与输运区。吸收区负责光子的吸收,吸收一个入射光子的同时,激发一个电子;输运区负责使这个电子定向移动。上图的吸收区中,一个入射的光子可以将E1能级上的电子提高至E6能级,然后输运区的能级设计成下台阶的样式,使该电子能够定向移动。这个爬上去又滑下来的光电过程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与大家都玩过的滑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多个量子能级联合组成的体系就称为“量子级联”。此时有人或许要问,能级不是被限制在两个“墙”之间的吗?那么电子又怎么能够“穿墙而过”的呢?这里又牵涉到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有趣的概念:量子隧穿效应。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电子具有波动性,所以电子是有一定概率直接“穿墙而过”的,这在经典物理学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量子力学中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这种现象被称为量子隧穿效应。并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电子的“穿墙”概率能接近100%。
 
量子级联探测器这种不对称的结构,使其表现出光伏特性,可使光激发的电子自发地单向输运,不需要借助其他外力比如外加电场。这种光伏特性使得光电信号的输出与采集更为便捷。无外加电场时,量子级联探测器在无光照条件下不会产生电流(无暗电流),仅在有光子入射的情况下,才会输出纯净的光电流。所以量子级联探测器功耗低、发热量低、热负载小,可用于制备低能耗的成像芯片焦平面阵列。
 
基于种种优点,量子级联探测器成为微光探测、卫星遥感、星地高速激光通信以及高对比度红外成像等应用领域中极具前景的红外探测器件。
 

来源: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红外探测新技术——量子级联探测器
 2
  钙钛矿单晶X射线探测器研制成功
 1
 “纠缠态”是现实世界的必然特征
 1
 “世界上最薄的镜子”有望助人探测宏观世界量子现象
 1
 2016年中国科技不容错过的8件大事
 1
 2017中科院亮点: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
 1
 IBM预言:量子5年内成主流 同时新安全技术问世
 1
 Science & Nature盘点: 5月材料领域重大进展
 1
 X射线累积剂量实时检测系统的研制
 1
 北大学者研发出新型激光增强表面等离激元探测技术
 1
 别让“量子文物鉴定仪”忽悠了你
 1
 别笑,还真有把动物装到机器里做成炸药探测器的
 1
 布鲁克发布新款手持XRF TRACER 5I
 1
 超灵敏硅单光子探测器取得重要进展
 1
 从喷气客机到可燃冰 这些中国技术正在领跑全球
 1
 单光子全息图首次“出炉”:有望开启量子全息术新时代
 1
 氮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研制成功
 1
 到底有没有暗物质?地下实验称无法验证相关结论
 1
 德国开发出世界最小单原子晶体管
 1
 地震面前,与死神争分夺秒的红外探测
 1
 复旦大学修发贤课题组:在拓扑半金属低维结构中首次观测到量子霍尔效应
 1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量子纠缠”到底是个啥?
 1
 航空小知识:飞机烟雾探测器
 1
 基于GEANT4的工业CT微通道板探测器特性模拟
 1
 激光冷却控制技术实现新突破 为量子器件制备提供方向
 1
 检测能力提升超百倍!碳纳米管技术催生超灵敏度病毒探测器
 1
 今日Nature量子产率创纪录!:新型高效稳定和环保的量子点LED
 1
 科学家创造出“量子球状闪电”
 1
 科学家首次脱离严格可解模型识别拓扑序
 1
 科学家研制3D打印水质探测器 低成本有利规模化生产
 1
 量子X光机拍出清晰图像
 1
 量子通讯领跑者潘建伟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1
 量子系统模拟分子再创纪录 用其研发新材料指日可待
 1
 量子涨落,你的显示器能不能“感应”到?
 1
 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发出中红外光子探测器 可分析物理性质
 1
 美造出新物质形态“时间晶体”:或可用于开发量子计算机
 1
 纳米科技等9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
 1
 你没看错!用乐高积木搭建化学武器探测器
 1
 全球最先进“阿拉丁神灯”:解开生命谜团的利器
 1
 全新量子材料“外尔—近藤半金属”问世
 1
 热力学过程在量子系统中不可逆被科学家首次证实
 1
 三种芯片材料出奇招 让量子计算机跨越应用“冰山”
 1
 上海微系统所等研制出微纳光纤耦合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1
 石墨烯太赫兹外差混频探测器研究获进展
 1
 数字射线检测技术专题(二)——辐射探测器介绍
 1
 水的核量子效应首次揭示 从全新角度诠释水的奥秘
 1
 提高工业数字射线照相灵敏度的新途径
 1
 铜化合物将作为有前途的量子计算单元!
 1
 微电子所新型高功函数异质结X射线硅漂移探测器研究获进展
 1
 我国科学家提出单向量子声子激光技术方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