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杨培东:这种材料能做手机透明电极 还能探人脑
发布:kittyll   时间:2017/9/5 10:04:50   阅读:2317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杨培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家,他和他的导师所做的原创性工作,开创了纳米科技的新领域——半导体纳米导线,这是继量子点、碳60、碳纳米管之后的第四类纳米材料,开创了纳米科技的崭新历史。

半导体纳米导线在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方面,都有应用。我们实验室是主要集中在能源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大概至少有100~200个研究团队在这个领域的不同方向进行研究。此外,现在还有很多研究组在利用半导体纳米导线来做生物的探测。这些都是突破性的技术应用。

一种只有头发丝1/1000粗的纳米材料,正在开创纳米科技的崭新历史。

这是半导体纳米材料,继量子点、碳60、碳纳米管之后的第四类纳米材料。

1993年开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家杨培东和他的导师所做的原创性工作开创了这个新领域。

最近,杨培东接受网易科技专访,他告诉记者,20年过去,人类已经对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合成、控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了相当的认知积累,并且已经看到它能够在能源转换、生物医药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做“不一样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1993年前后,这项研究开始时,半导体纳米材料并不热门。杨培东回忆,那时热门的是碳60和碳纳米管。

杨培东和他的导师选择了做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表示:“跟着别人做,会相对简单。但是,那样影响力就不大,因为你不是开创一个领域的人。原创是科研的基石,只有你有原创精神,才能产生一个新的东西,才会最终对社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他说:“当开始一个研究领域的时候,最重要的应该是前期的积累。前期积累到你第一个要想到做这个事情,这就是好奇心,是原创性,或者是一种不要去人云亦云做科研的一种精神。”

突破性应用落地

目前,半导体纳米材料的一些突破性应用已经在逐渐落地。

杨培东的实验室在利用半导体纳米导线在废热发电上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主要我们发现把半导体做成这个纳米导线以后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热电材料。热电材料通常是用来做热跟电的一个转换的一个材料,它的转换效率就会很高。“杨培东解释,他透露,半导体纳米导线用来做废热发电已经在他的第二个公司产业化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尝试用半导体纳米材料实现“人工光合作用”。杨培东解释,半导体纳米导线是高比表面积的半导体,对吸收太阳光非常厉害。“所以我们就用半导体纳米导线来做人工光合作用,因为人工光合作用需要光、需要光吸收、需要光催化。现在半导体纳米导线也就是在我们的人工光合系统里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他同时透露,用半导体纳米导线也可以来做人工光合作用,做手机里的透明电极,甚至可以探测细胞和人脑,将来在生物技术上也会有突破性的应用。

以下为网易科技专访杨培东部分采访实录:

网易科技:您为什么愿意加入“未来科学大奖”的评选,成为他们科学家委员会的成员?

杨培东:我想在中国设立这么“未来科学大奖”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这应该是中国民间发起的第一个高标准、有深远影响的科学大奖,这在国外已经有很多了,当然大家大家最熟悉的是诺贝尔奖。十年前Kavli基金会又成立了Kavli大奖,主要是奖励像纳米技术、脑科学、天文物理方面的。在其他国家也很多这样那样的高标准的这种科学大奖,日本也有、韩国也有,当然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也已经有了。

在中国大陆出现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大奖,这对于鼓励促进原创性科研有突破性的科研这方面,应该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过去二三十年中,中国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个的确看到,比如说在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数学等领域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突破性成果,所以现在是很好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正好我们可以来鼓励、表扬在过去二三十年当中那些有突破性、有原创性的科研。

当然,另外一个层次,作为一个未来大奖,更要鼓励我们的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来做更多的原创性的,有突破性的科研。

网易科技:我知道您本人的研究领域是半导体纳米材料。您介绍过它用于废热发电和人工光合作用,觉得非常有意思。您的研究领域在整个纳米材料的学科体系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杨培东:我在科研的过程当中特别注重原创性的概念。在整个纳米科学的历史上来看,半导体纳米导线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可以说是最早的纳米科学,是从我们通常所说的半导体量子点。量子点通常从物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说它是三维的,这个中文我也不太清楚,三维的那个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量子限制效应)。

一个量子点就是一个颗粒,从三维它都是有纳米的尺寸,从历史上来说,它应该是第一个,大概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出来的。后来五年以后,出来了一个碳60,碳60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然后碳60之后有了碳纳米管,这些都是纳米科技历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碳纳米管之后就是半导体纳米导线了,半导体纳米导线之后就是石墨烯,这就是整个纳米科学发展。如果我们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是纳米科技的起点,到现在几十年当中,有那么几类非常重要的材料,我所从事的半导体纳米导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就是因为这种原创的精神,产生了我们纳米科技整个历史当中的第四类,应该是第四类最重要的一类材料。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半导体纳米导线这个领域发展成为非常非常广的一个领域。是原创科研的一个基石,只有你有原创精神才能产生一个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材料,然后这个新的材料才会最终对社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

网易科技:这个半导体纳米导线未来的应用方向是在能源领域吗?它未来主要用在哪些领域?之前见您介绍的废热发电和人工光合作用,都是能源领域的。

杨培东:半导体纳米导线在各个领域现在都有重大的应用了。当然在有重大应用之前,先有的是一个基础研究。大概从1993年开始,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把这个概念提了出来,接下来十年当中,我慢慢在琢磨这些半导体纳米导线有什么样的基础的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或者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前五年甚至前十年都是在做基础的一些摸索,怎么来做这些半导体纳米导线,怎么来控制这些半导体纳米导线的尺寸。因为这些半导体纳米导线事实上你肉眼是看不到的,比头发丝还小一千倍。

半导体纳米导线是在能源方面、材料方面、健康或者生物医药方面都有应用。只不过我们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能源方面,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至少有一两百个research group在各个不同的方向在继续拓展。

网易科技:您所看到的这个领域的研究,是不是在大大的加快?它是不是会出现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杨培东:当开始一个研究领域的时候,最重要的应该是前期的积累。前期积累到你第一个要想到做这个事情,这就是好奇心,是原创性,或者是一种不要去人云亦云做科研的一种精神。

我们实验室在利用半导体纳米导线在废热发电上有非常大的进步,主要我们发现把半导体做成这个纳米导线以后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热电材料。热电材料通常是用来做热跟电的转换材料,它的转换效率就会很高。所以像这个半导体纳米导线用来做废热发电已经是在第二个公司在产业化了。

第二个例子是,半导体纳米导线它是高比表面积的半导体,它对吸收太阳光非常厉害,所以它对光催化又是另外一个突破。所以我们就用半导体纳米导线来做人工光合作用,因为人工光合作用需要光、需要光吸收、需要光催化。现在半导体纳米导线在我们的人工光合系统里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在还有很多研究组在利用半导体纳米导线来做生物的探测跟人脑的界面,跟细胞的界面,比如检测细胞里有什么化学品,或者投送什么药品,所以这个是在生物技术上面的应用。所有这些都是突破性的技术应用。

网易科技:您觉得未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热潮,会不会对它的研究进展或者应用进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培东:现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确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事实上我们现在做很多材料科研也好,我们现在最缺乏的,还是一个有预测性理论指导。现在这样的有预测性的理论指导还很欠缺。很多做理论的都在努力把这个预测的精准度提高。我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够帮我们来预测,但是现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我想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能够达到有预测性的指导实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推动。

杨培东介绍:

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化学教授。

1999年在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后,杨培东与大约20所美国顶尖大学面谈,最终得到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他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年仅28岁时就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工作经历:

2014年4月28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04年至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1999年-200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

1997年-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后。


来源:科学家说、网易科技频道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顶刊动态 | Nature子刊/AM/Nano Letters等纳米材料最新学术进展汇总
 2
 顶刊动态 | Nature子刊/JACS/Nano Lett.等纳米材料最新科研成果精选
 2
 具有长期稳定性的透明导电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
 2
 科学家理论证明类似石墨烯的新型纳米半导体材料存在
 2
 纳米材料中的原子振动
 2
 我国掌握超晶格密码新技术
 2
 新型纳米电池仅用12分钟充满手机电量
 2
  “微梳理”有效提高碳纳米管性质
 1
  打破垄断!中国半导体关键材料取得突破 成功争夺5G时代主动权
 1
  钙钛矿LED发光效率提高4倍
 1
  利用DNA自组装结构引导无机非金属纳米材料可控制备研究获进展
 1
  马约拉纳费米子首次在黄金上“现形”
 1
  纳米材料在功能涂料中的应用
 1
  上海交大报道黑磷制纳米材料 用于神经、血管再生和免疫稳态
 1
  碳纳米管制成的微处理器面世
 1
  锑化物半导体:打开红外芯片新技术大门的“金钥匙”
 1
  新研发的碳纳米管是制造下一代超音速飞机隔热板的关键材料
 1
  新知:用“面粉”修复牙齿
 1
  制备黑磷纳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
 1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利用断层扫描光电压成像方法揭示缺陷促进电荷分离新机制
 1
 #薄膜周报#看得见的手—原子力显微镜助力薄膜技术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看电子如何在新材料中“旅行”
 1
 #电子材料周报#芯片超材料助力量子计算机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有望实现光通路的硅基超材料
 1
 #高分子材料周报#聚合物纳米凝胶
 1
 #国内材料周报#“雾霾克星”?Yes!
 1
 #国内材料周报#划时代的突破——金属氢!
 1
 #国内材料周报#水体富营养化?纳米材料来解决!
 1
 #纳米周报# 刷新单分子二极管的最高纪录
 1
 #纳米周报#神奇!石墨烯竟然和大脑碰出“爱情火花”?
 1
 #纳米周报#新声学技术——纳米材料结构研究的福音
 1
 #纳米周报#源头治理:从光源控制光噪
 1
 #新能源周报#太阳能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强强新组合
 1
 #一周国内材料科研#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助力肿瘤化疗评效
 1
 “白石墨烯”纳米管可以用来降温智能手机
 1
 “跨界明星”DNA 实力“圈粉”材料科学家
 1
 “立方芳香性金属簇合物”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1
 “双重性格”保护膜 让锂电池不被刺穿
 1
 《Small》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1
 《自然》《科学》一周(11.21-11.27)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科学》一周(4.13-4.19)材料科学前沿要闻一览
 1
 《自然》《科学》一周(4.20-4.26)材料科学前沿要闻一览
 1
 《自然》《科学》一周(4.23-4.29)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科学》一周(4.9-4.15)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科学》一周(5.28-6.3)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刊登物理学大突破:麦克斯韦方程扩展到纳米领域了
 1
 《自然·材料》上硅所:发现奇异独特力学性能的半导体材料!
 1
 1吨废弃手机能提取150克黄金 我国回收制度亟待完善
 1
 2017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及2018年展望——新材料篇
 1
 2019最美纳米材料TOP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