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卢海龙:深蓝中,捕捉冰凝之火
发布:kittyll   时间:2017/9/7 9:42:57   阅读:3395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看,蓝火!
 
神狐海域上空跳动的蓝色火焰,释放出深海中沉睡千年的能量,更是在谱写中国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冰与火之歌!
 
今年5月,我国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标志着中国可燃冰科技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这其中,一位从事可燃冰研究20多年的专家功不可没,他就是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
 
 
“我因为可以省去不少学费选了这个方向”
 
2015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卢海龙捧起印有“李四光学者”烫金大字的红色证书时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是卢海龙在中国乃至世界地质研究领域中所负使命的彰显。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的卢海龙,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进行矿床地质学研究几年后,赴日本留学继续深造,“阴差阳错”地搭上了研究可燃冰的“探索号列车”。
 
卢海龙这样解释自己的“阴差阳错”:“那时候可燃冰研究是前沿科学,很多日本学生因担心无法毕业而不敢研究。我呢,则因为可以省去不少学费选了这个方向。”就这样,卢海龙选择了这一生所从事的志业。
 
三年留学时光,卢海龙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如琢如磨地进行实验,积累了扎实的学科基础。1998年,卢海龙成为日本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博士。
 
留学期间,卢海龙有了生平第一次跟随考察船出海的经历。当问及第一次置身茫茫大海的感受时,卢海龙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不想干了。”
 
原来,因为船小,海况也不佳,卢海龙上船后兴奋了一会儿就开始呕吐。因为晕船只能靠喝糖水来补充体力的卢海龙,一个星期后慢慢适应了船上的生活,继续着魔似的研究可燃冰。
 
23年创造多个世界性“首次”,选择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从小就学过《地质之光》这篇报告文学,李四光执着、坚毅、创新、踏实的科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谈及地质学前辈的科学精神,卢海龙充满敬意。现实中,他也努力践行着这样的科学精神。
 
卢海龙心无旁骛,纯粹执着地进行科研:出海,取样,实验,研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一块指甲般大小的透明冰晶,让卢海龙在业界崭露头角。卢海龙与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第一次真正取得了日本可燃冰的样品,证明可燃冰在日本海域的真实存在,蜚声海外。
 
随后,卢海龙移居加拿大。从日本海到北极冰架,从马尔马拉海到秘鲁,卢海龙在全球探寻可燃冰,不知疲倦。
 
多年努力换来可喜成绩,卢海龙创造了许多个世界性“首次”:首次发现多成分可燃冰成分分布的不均匀性;首次确认了H型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存在;首次提出“地层流体抽取法”的试开采原理与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可燃冰的理论研究工作,他本人也得到日本和加拿大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晃23年,卢海龙早已适应多年的海外工作和生活,且日本和加拿大都给予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导师也极力挽留……留下还是回去?祖国正是急需人才时,丰富的人才政策也向海外游子频频抛出橄榄枝。无垠大洋,没不了游子的爱国情;浪花淘沙,洗不了心中的报国志。

还是回国!2014年,海外漂泊多年的游子,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我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还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
 
一句简单的新闻标题,凝结着中国科研人员的无数心血,卢海龙也倾注了毕生所学。
 
可燃冰因其产生的能量高、污染小,且储量巨大,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的开采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回国后,卢海龙在北京大学组建了一支由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微生物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这支团队在开展可燃冰勘查和开发有关的基础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研究了一辈子可燃冰,想为国家做点事,这次试采可燃冰让我有了报国的机会。”卢海龙说。
 
我国海域虽然可燃冰储量丰富,但储层条件并不好。卢海龙和科研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从试采前的勘查准备到提出地层流体抽取试采法,再到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他们下足了功夫,做足了准备。
 
5月10日14时52分,点火成功!
 
从水深1266米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的天然气,点火后闪烁着蓝色火焰,令“蓝鲸1号”钻井平台上的所有人都无比兴奋……这是全球首次在泥质粉砂储层中试采可燃冰成功,在世界科技史上铸下了辉煌的烙印。
 
科研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年过五旬的卢海龙深知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紧迫性,对待学生毫无保留,悉心培养。
 
“卢老师非常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博士生滕益华眼中,卢海龙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
 
“我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大半,还想为国家多做点事情。”卢海龙说这番话时很平静,亦如那风和日丽时的海面波澜不惊,但听者却分明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一腔澎湃着的爱国赤诚……

 为国家能源安全继续努力
卢海龙
《 人民日报 》( 2017年09月04日 08 版)

能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不可或缺,稳定的能源供给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替代能源,在我国海域具有广泛的分布,一旦实现对其产业化开发,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和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很幸运的是,自己所从事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国家需求高度契合。现在国家对人才非常重视,为引进人才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回国后,北京大学为我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科研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为我提供了所需的经费和仪器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我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今年,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可喜成果,但正如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贺电中所说,这次试采成功只是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开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还需要在开发技术、生产方法和工艺等方面继续创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和团队将继续努力,争取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沿海海量的可燃冰,这样用更高效
 3
 FPSO&FLNG亚太大会(FFA2017)正式启动,10月相聚申城
 2
 日本开发波浪能涡轮机,1%沿岸能量可抵10座核电厂
 2
 我国利用原位中子衍射实验室合成出稳定“可燃冰”
 2
 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建功可燃冰探测
 2
 中国海油:深耕海洋 筑梦蔚蓝
 2
  上海科协大讲坛——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1
 ?海水中管道腐蚀介绍
 1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风吹日晒”的户外光伏电站失效情况到底如何?这里有超GW电站的实测数据分享
 1
 “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记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者、吉大教授徐如人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9年专题讲座——风能结构件的失效分析与预防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全国海洋计量“十三五”发展规划》新条款全文发布
 1
 1米之内!新的无线传输系统能高效输电
 1
 2015第二届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大会第二轮通知
 1
 2015第二届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大会论文将择优选入中文核心期刊《腐蚀与防护》
 1
 2015海洋与管道防腐蚀安全环保技术研讨会通知
 1
 2016第三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 暨海洋新材料及防护新技术展览会
 1
 2017第四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 暨海洋耐蚀钢铁材料学术交流大会 暨海洋新材料及防护新技术展览会 第一轮通知
 1
 2017第四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第二轮通知
 1
 2018第五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 暨海洋新材料及防护新技术展览会 第三轮通知
 1
 2019年国家将重点支持这些“纳米科技”研究方向!
 1
 2020年基本覆盖 十五部委全国推广乙醇汽油
 1
 33年探查37万条轮轴:记火车“X光医生”闫兴楼
 1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1
 BP世界能源统计2014年评论
 1
 MIT实现可控核聚变新突破 无限能源不远了?
 1
 SBWC可否替代HPLC用于药物分析?权威专家来解答
 1
 SiC开关——高压高频世界中的低薪者
 1
 TMR公布全球可再生能源先进材料市场研究报告
 1
 北京市电力与能源的中长期发展
 1
 北理工化学学院在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
 比办公桌还小的涡轮机:能为1万户家庭供电
 1
 比尔·盖茨:人工光合作用可为未来的汽车造清洁燃料
 1
 不要被国外期刊扼住“咽喉”——全国政协委员王涌天访谈
 1
 材料专业好老师:复旦大学杨振国教授访谈
 1
 超过5艘“辽宁号”?用中国力量造就“海上巨无霸”!
 1
 超级钢,如何从实验室到量产?——访超级钢研制科学家罗海文
 1
 陈洪渊:为科学"嚼菜根"的院士
 1
 陈剑峰:列车探伤“名捕”
 1
 成本低廉的新能源电池材料“褐铁矿”问世
 1
 澄清石墨烯应用于能源领域的四个误解
 1
 持续创新,推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访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科学事业统括本部、产业营业二部部长潘伟先生
 1
 穿上七件套防护服:揭秘离“核”最近的人
 1
 传承与发展:访上海材料研究所增材制造研发与应用中心主任张培志教授
 1
 船舶结构质量问题的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
 1
 从喷气客机到可燃冰 这些中国技术正在领跑全球
 1
 从区域能源消费探寻雾霾成因
 1
 从销售到专家 走在时代前列——访奥林巴斯潘伟先生和郑文平先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