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南京大学80后教授王欣然的归国创新路
发布:kittyll   时间:2017/9/13 8:50:45   阅读:455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29岁评上教授、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同时还是全国最年轻的“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80后教授王欣然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不仅在国际前沿的下一代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还长期保持着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开关比的世界纪录。
 
2011年,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王欣然选择回国。他说:“为祖国做事,我觉得踏实而光荣。”
 
 
大洋隔不断的报国情
 
2000年,19岁的王欣然被保送进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四年耕耘,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
 
远赴重洋,在斯坦福这片科研人才荟萃的沃土上,王欣然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进行着更深一步的追求和探索。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制造出互补型、高开关比石墨烯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证实了石墨烯可以成为半导体应用于下一代集成电路,在国际上掀起了石墨烯纳米带研究的热潮。
 
2011年,王欣然博士毕业。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勤恳的钻研精神引来美国多所大学的橄榄枝。然而,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回国!
 
“我做出这个决定其实没有多少犹豫。”这位年仅36岁的博导说,国家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对于一个立志搞科研的人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他坚信:“21世纪,科研的最大机遇在中国。”
 
王欣然回到母校南京大学工作。“在科研道路上,母校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的起点在母校,我的落脚点也在母校。”
 
从南京大学到斯坦福大学再回到南京大学,王欣然在几年的时间内画了一个圆,而这个圆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爱国情、爱校情。
 
永不止步的科研志
 
在科研上,王欣然始终保有探索未知的勇气。回国初期,为了寻求突破,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二维材料半导体器件。
 
“当时国内外还没有学者从有机材料方向去构筑二维材料信息器件,这意味着,一旦做出来,就是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此,王欣然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几乎在实验室里扎了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攻关,研究团队终于研制出纳米单位的高质量薄膜,并将其应用于更为复杂的有机半导体结构和器件,进一步推动有机电子学的发展。
 
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让王欣然名声大噪,但他的原创科研之路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不断向深处拓展。
 
“要瞄准前沿,更要敢于引领前沿。”王欣然说,谁都无法预知下一个研究是否成功,但这种未知恰恰是他们砥砺前行的最大动力。
 
在这种科研精神的支撑下,回国短短5年,王欣然就带领团队承担了十多项重大课题,并在《自然》《科学》及其子刊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59篇论文,SCI他引次数超过9000次,被美国物理学会、自然出版集团等进行专题报道。
 
代代传承的创新梦
 
重回南大的王欣然,在投身科研之余,也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服务于基础教学的第一线。
 
“生活中的王老师平易近人,但遇到科研问题,却严格得让人害怕。”学生刘小龙回忆,老师对自己的每一次报告、演讲都极为谨慎,所有数据都务必演算,所有图片都要反复检查。“我曾经写一篇论文,光是数据就前后改了近20次,王老师严谨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在王欣然看来,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细心和耐心,更要有放眼国际的视野。为此,他要求学生每周轮流整理出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最新论文,进行研读,开阔视野,要在国际最前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自己的方向上进行思考。
 
如今,王欣然指导的几十名学生中,已有不少人进入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名校深造。
 
“只有每个人想着怎么从源头创新,怎么去颠覆前人思想,我们国家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进行一些科技上的创新,中国科学之未来才会光明无限。”
 
创新之路漫漫,王欣然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


来源:新华社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从三维到二维 世界将因材料而变?
 2
 国科大成立未来技术学院 探索研发材料、信息等领域核心问题
 2
 基于石墨烯电极的视网膜假体有望为视网膜退化患者带来光明
 2
 石墨烯用于超高密度硬盘驱动器,性能可提高10倍
 2
 石墨烯中发现“超级弹性”电子,颠覆物理学常识
 2
 印度开发出具有量子光电子学性质的材料
 2
  “网状的碳”是更快DNA测序的关键
 1
  等离子体宏观制备石墨烯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哥廷根大学:石墨烯可提高超分辨率显微镜性能
 1
  国防科大打造史上最薄石墨烯灯泡,有望用于未来手机屏幕和芯片
 1
  吉林大学预测一种富氢超导体有望在200℃下工作
 1
  加拿大公司在石墨烯橡胶研发获突破
 1
  美国利用旋转3D打印制造高强度材料
 1
  上海交大报道黑磷制纳米材料 用于神经、血管再生和免疫稳态
 1
  双层-双层转角石墨烯中的关联绝缘态研究获进展
 1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 由18个原子组成的环碳问世
 1
  我国首个石墨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1
  我科学家成功研制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1
  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涂层防止管道遭到细菌腐蚀
 1
  中国科学家在单层石墨烯力学性质研究中取得进展
 1
 "它"号称能秒杀OLED?
 1
 #薄膜周报# NASA航天器的新型保温“外衣”
 1
 #薄膜周报#单层二维冰相变研究获进展
 1
 #薄膜周报#厚度低于10nm的尼龙(聚酰胺)滤膜
 1
 #电子材料#首次发现微磁区导电,有望扩展磁存储空间
 1
 #电子材料周报#超晶格设计实现多铁性特征
 1
 #电子材料周报#电子高速公路,想象你的电脑可以被卷起来
 1
 #电子材料周报#浸涂技术开发新型纤维状发光二极管
 1
 #电子材料周报#看电子如何在新材料中“旅行”
 1
 #电子材料周报#史无前例的超导石墨烯薄片
 1
 #电子材料周报#芯片超材料助力量子计算机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有望实现光通路的硅基超材料
 1
 #国内材料周报#可塑性可调石墨烯类突触器件的实现
 1
 #国内材料周报#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核控制形核和快速生长
 1
 #国内材料周报#自旋量子通道转换“入住”石墨烯分子条带
 1
 #纳米周报# 刷新单分子二极管的最高纪录
 1
 #纳米周报#神奇!石墨烯竟然和大脑碰出“爱情火花”?
 1
 #纳米周报#石墨烯生产新方法,有望实现半价生产
 1
 #纳米周报#源头治理:从光源控制光噪
 1
 #新能源周报#3D打印、石墨烯、新能源三者合体
 1
 #新能源周报#为光伏产业带来革命的新型纳米太阳能电池
 1
 #一周国内材料科研#济南大学研究出用于测定胰岛素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1
 ?材料的静电设计:一种全新的方法
 1
 ?对于碳的多事之秋,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材料——一种人人都用的起的超级过滤器
 1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2017材料物理测试新技术研讨会” 征文通知
 1
 “3D打印材料及检测技术”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3D打印材料及检测技术”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白色石墨烯”可大幅提升陶瓷材料性能
 1
 “白石墨烯”与石墨烯配对制备超薄电子器件的新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