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实验是枯燥的,化学是优雅的”
发布:kittyll   时间:2017/10/25 10:00:10   阅读:880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弯弯曲曲的胶管连接着粗粗细细的玻璃管,颜色各异的液体在器皿中发生着不同的反应,空气中弥漫着化学气味——从15岁开始,这一直是丁奎岭最熟悉的味道。

15岁考上郑州大学化学系,29岁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教授,43岁成为上海有机所所长,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似乎一切是那么顺风顺水。然而,只有身边的人知道,丁奎岭所取得的成就,除了勤奋与努力,还有一股认准目标不放弃的劲头。

一次次的实验失败,是为最后的优雅呈现

手性催化,是丁奎岭这些年一直聚焦的研究领域。可要想把这个领域跟普通人解释清楚还真是不太容易。

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作为生命活动重要基础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核酸和酶等,几乎全是手性的,这些分子在体内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对于手性药物来说,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有效的,而另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手性制药”就是利用化合物的这种性质,开发出药效高、副作用小的手性药物合成方法,使药物内只含有用的那只“手”(异构体),而把没用甚至有害的“手”摒弃。

“实验是枯燥的,化学是优雅的。”这句话,丁奎岭常常挂在嘴边。是啊,对于一个有机化学的博士生来说,毕业时起码要交上十几本化学实验的记录本,每本至少记录100次实验的过程,而其中真正成功的可能只有两三成。

从15岁开始,丁奎岭也不记得自己究竟失败过多少次了。

年轻时,他甚至经历过一篇论文整整花了5年。但他也坚信,一次次的实验失败是为了最后的优雅呈现,每位化学家做每一个实验,都希望反应百分百不产生废弃物,绿色、环保,但那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科学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去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

执着未必成功,但成功一定需要执着

1998年,在时任有机所所长林国强的邀请下,丁奎岭放弃郑州大学的教授职位,来到有机所任职副研究员。“所里提供的临时住房不大,而且那时候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作还房贷……但有机所一直是我心目中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我希望开展的手性催化研究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实施。”

丁奎岭没有说错,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等我国科学界重大成果的诞生,都与这里有关。

也是在这里,他开始聚焦手性催化领域的研究,追求手性催化的卓越,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那段时间,手性研究非常热门。”中国科学院院士戴立信回忆说。这股热门到2001年达到巅峰,因为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3位研究“手性催化”的科学家。可是有谷峰必有谷底,随后,这个领域渐渐转冷,曾经的一些同行改变了研究方向。但在丁奎岭看来,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经解决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坚持。

执着未必成功,但成功一定需要执着。丁奎岭带领的研究团队不仅创造性地将组合化学方法与不对称活化、手性放大等概念结合,发展了多个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新型催化剂,发现并阐明了相关体系中的手性活化和放大效应及其机制,而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理念发展的手性催化剂技术,帮助企业大大减低了催化剂的用量,不但让生产效率和产品纯度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更加绿色和环保。

从二氧化碳到甲醇的转化,是关系资源、能源和环境的重大课题。由于二氧化碳的惰性,如何实现在温和条件下的化学转化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因为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积累的研究基础,丁奎岭和团队利用新型的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化工原料,为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是实现“绿色化学”的很好案例。

为他人做嫁衣,千方百计培养新人

现在,作为一所之长,丁奎岭需要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的课题和实验,更要千方百计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我国的科学水平不断发展,我们该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丁奎岭表示,这样的机制乍一看好似在为他人做嫁衣,但事实上,这种人才培养举措已初见成效。2010年设立公派留学教育基金以来,共成功选派了50多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前往美国、欧洲等地继续深造。已回国的18人中,13人被知名高校和研究所聘为教授。

正是这种爱才、惜才的理念,丁奎岭培养出了30多位博士与博士后,而有机所更是凝聚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和青年才俊:中科院院士8名,顶尖人才计划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名,中科院百人计划32名,“973”、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

来源:解放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4
 游书力:打开苯环,打开了一个化学新世界
 3
 院士杨学明:自行研制科学仪器的“科学工匠”
 3
 著名无机化学家游效曾院士:演绎最美化学人生
 3
 “一辈子甘当教书匠”的院士申泮文 走了
 2
 “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记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者、吉大教授徐如人
 2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2
 陈洪渊:为科学"嚼菜根"的院士
 2
 海归要建“互联网+工程医院” 给工程看病
 2
 江桂斌院士:团结协作 运用光谱技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2
 蒋尚达:跨界科学家,不止有“情怀”
 2
 牛津大学肖天存:科技应用之路领跑者
 2
 为国效力义不容辞:记我国分析化学杰出贡献者、中科院院士汪尔康
 2
 我国著名的超声学专家应崇福院士:漫谈超声学
 2
 信念、坚守、奉献——三代院士写在东北的故事
 2
 以化学“催化”育人之美
 2
 重磅!谭蔚泓院士获2018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
 2
 庄长恭: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2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9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深切缅怀】陈达院士:科学家的使命——从核物理到核医学
 1
 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1
 2015研究前沿: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全面超过美国
 1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有关分子层面上设计机器的故事
 1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谁家?
 1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让你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样
 1
 2019年美国化学就业市场预测
 1
 220kV钢芯铝绞线断股事故化学分析
 1
 33年探查37万条轮轴:记火车“X光医生”闫兴楼
 1
 8位大陆学者新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1
 Adv. Funct. Mater.:光学特性的独立手性介孔有机硅薄膜
 1
 AI化学家,会让科研人员下岗吗?
 1
 analytica China 2018展位预售优惠正式启动!
 1
 SBWC可否替代HPLC用于药物分析?权威专家来解答
 1
 北京大学宛新华教授课题组《Nat. Commun. 》:提出模拟磁选矿的手性分离新策略
 1
 不要被国外期刊扼住“咽喉”——全国政协委员王涌天访谈
 1
 材料分会委员、江苏大学李松军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1
 材料专业好老师:复旦大学杨振国教授访谈
 1
 超级钢,如何从实验室到量产?——访超级钢研制科学家罗海文
 1
 陈剑峰:列车探伤“名捕”
 1
 持续创新,推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访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科学事业统括本部、产业营业二部部长潘伟先生
 1
 穿上七件套防护服:揭秘离“核”最近的人
 1
 传承与发展:访上海材料研究所增材制造研发与应用中心主任张培志教授
 1
 从销售到专家 走在时代前列——访奥林巴斯潘伟先生和郑文平先生
 1
 大秦铁路上的钢轨医生:11年排查500根重伤轨
 1
 带着年少之惑,长成创业“高手”
 1
 单相白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获进展
 1
 邓玉强:丈量光的速度
 1
 砥砺奋进的5年: 中国化学在转型中焕发新活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