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为国效力义不容辞:记我国分析化学杰出贡献者、中科院院士汪尔康
发布:kittyll   时间:2018/4/4 14:40:14   阅读:9295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汪尔康对科研事业执著的热爱是出了名的。

在他的字典里是没有“节假日”的,包括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春节。

用他的话说,“时间是常数,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保证科研时间在这个常数中占有最大的比重。”

1952年他大学毕业,怀着满腔热忱从美丽的江南来到贫瘠的东北,义无返顾地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大潮中;

1959年他谢绝了异国导师的再三挽留,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立志“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科研领域开创了我国多个“第一”;

如今,他已经85岁,每天待在实验室里的时间却比年轻人还要长,对科研的热情和兴趣丝毫不减,服务国家需求、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志向始终不变。

他,就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汪尔康。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汪尔康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归于始终如一的科研梦——以国家需求为奋斗坐标。为了这个朴实又伟大的梦想,汪尔康为科学事业奉献了60余年,在分析化学研究领域为我国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我国最先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动力学,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脉冲极谱仪和新极谱仪……先后获得国家、院省部级成果奖18项、国际奖两项,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本领有担当的科技人才。
 

艰苦求学,从旁听生走出来的院士

“最贫瘠的地方就是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年仅19岁的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奔赴条件艰苦、满目疮痍的东北,来到中科院长春综合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踏上了他梦想中的科研之路。1955年汪尔康被组织派到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留学,师从著名分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极谱创始人海洛夫斯基教授,主攻当时新兴的、中国科技界还少有人问津的极谱学。

1959年汪尔康婉拒了海洛夫斯基的再三挽留,带着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因为他明白祖国正值建设发展的大好时期,正需要他这样的科技人才。

回国后,汪尔康仍在长春应化所工作,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海洛夫斯基的期望成了现实,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矢志报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在于用累累硕果报效国家和人民。”


汪尔康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分析化学的发展态势,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挚爱的科研事业中。在充满艰辛和挑战的科学之路上,汪尔康勇敢而坚定,不断发现、发明、创新和开拓,标注下了一个又一个服务国家需求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奋斗坐标。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其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80年代他研制成功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商品水平的多功能新极谱仪,获得实际应用。当液/液界面电化学刚刚问世时,汪尔康又敏锐地预见到这一方向的发展前景,率先开展系统研究,发展了线性电流扫描法研究液/液界面的方法和仪器,系统探讨了离子转移机理,概括提出离子转移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国际同行权威所公认;

90年起汪尔康又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扫描探针和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的研究,在界面电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7年,汪尔康以他在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创新发明奖和第十届霍拉子米国际科学优秀研究奖(一等奖)两项国际奖,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汪尔康创立10余年的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被命名为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在国际刊物上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发表的SCI论文多达3000余篇,一系列创新性基础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07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增强创新思维,深化创新实践,推动创新发展”。汪尔康不仅把“创新”的坐标竖立在自己的事业轨迹中,还把“创新”的理念深深地种在团队成员和学生们的心里,他希望一个又一个科技团队、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为国家需求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深夜,80多岁的汪尔康伏在实验室案头,潜心计算实验结果。窗外,庆祝新年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他却浑然不知……

这是2017年春节的一个普通夜晚。在汪尔康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这个词。他把分析化学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日夜不敢懈怠。65年来,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

孜孜以求,用60年坚守诠释科学精神

“做科研就像打仗一样,稍有放松,就可能被别人超过。”


汪尔康不满16岁便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相比美景如画的校园,知识的海洋更令青年汪尔康沉醉,他惜时如金,把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

汪尔康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于抄袭、剽窃和造假等行为深恶痛绝。作为《分析化学》杂志的主编,他对编辑人员提出“认真、再认真,千万不能搞错”的严格要求,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这种精神更是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守。60多年来,办公室——图书馆——家,三点一线;每天早8点到晚上11点,在汪尔康的字典里,找不到“节假日”这个词。虽已高龄,但他还是总说,希望能发挥余热,继续为科学、为国家作点贡献。

汪尔康把科学事业看得比什么都重。他曾有机会离开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多家高校邀请他任职,却被他婉拒。汪尔康说:“是党培养了我,是吉林和应化所这片沃土造就了我。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桃李虽不言,下也自成蹊。汪尔康身上彰显的科学精神感染了很多人。这些年来,汪尔康言传身教,率领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多项“第一”,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化学人才。

甘作“人梯”,为国家培养优秀化学人才

“青年是科学的未来。青年科学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对于人才培养,汪尔康格外重视。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可不管自己科研任务有多重,汪尔康总会腾出时间,为学生编写教材,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承下去。他认为只有这样,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接班人。他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年轻人出国深造,还不忘告诫学生:“你们是代表祖国去的,要爱科学,更要爱祖国。”

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汪尔康把平台打造成年轻人的舞台。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如今的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实验室自成立自来培养出600多名研究生,毕业生中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7人,中科院5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7人、优秀奖31人,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21人。

几十年来,汪尔康为培养年轻科技人才倾注了满腔心血。至今,他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0多名,博士后15名。一批又一批受他影响、受他指导过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电分析化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汪尔康甘作“人梯”,倾尽心血培养有用之才。他认为,科研事业要发展,一定要树立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意识,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尽其才。

1992年,汪尔康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他带领班子集体,着力抓研究所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抓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抓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着力抓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他担任所长的4年间,他大力推进以工资总额包干为龙头,以专业技术职务分级、行政职员职级、工人考核定级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研究生教育。一系列新举措使应化所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被中国科学院和吉林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他面对苦难,用一颗赤子之心,展现了一代吉林科学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报国精神!

他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彰显了一代吉林科学家开拓进取、勇敢无畏的创新精神!65年来,汪尔康在分析化学研究领域为我国创造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对于别人的赞扬,汪尔康总是谦虚地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自己是属于比较笨的,这辈子能干好这件事,已经很不错了。

他用一甲子的勤奋和坚守,诠释了一代吉林科学家身上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65年来,汪尔康夜以继日,在科学的殿堂里默默耕耘,把科学研究事业当作生活的全部,不计名利。而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他总是朴实地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他秉烛夜谈,谆谆教导,彰显了一代吉林科学家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精神!65年来,汪尔康竭尽所能,想法设法提供机会和平台,让身边学生得到培养和历练。送学生出国深造,他常常叮嘱学生:“你们是代表祖国去的,要努力多出成果,要有创新精神。”

这就是学者汪尔康,这就是师者汪尔康,这就是长者汪尔康!


来源:吉林日报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陈洪渊:为科学"嚼菜根"的院士
 3
 江桂斌院士:团结协作 运用光谱技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3
 “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记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者、吉大教授徐如人
 2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2
 SBWC可否替代HPLC用于药物分析?权威专家来解答
 2
 从销售到专家 走在时代前列——访奥林巴斯潘伟先生和郑文平先生
 2
 带着年少之惑,长成创业“高手”
 2
 方禹之教授:左手教务长,右手分析化学
 2
 海归要建“互联网+工程医院” 给工程看病
 2
 胡皆汉:无学位的中国著名光谱波谱与结构化学家
 2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2
 数据海啸中化学计量学的领航人——对话荷兰内梅亨大学Lutgarde Buydens教授
 2
 我国著名的超声学专家应崇福院士:漫谈超声学
 2
 院士杨学明:自行研制科学仪器的“科学工匠”
 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实验是枯燥的,化学是优雅的”
 2
 重磅!谭蔚泓院士获2018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
 2
 著名无机化学家游效曾院士:演绎最美化学人生
 2
 专家为您解读食品安全方法与标准
 2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
  安捷伦科技为中国高分辨质谱用户搭建学术应用交流平台,助力用户成功
 1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国六标准”来了致使“汽油质量牌照”投放量锐减,液态石油中硫含量应声降低
 1
 “康师傅”陷馊水油中遭“灭顶” 食品安全民生大计勿忽视
 1
 “液态门”不是科幻场景,将在化学检测中出现
 1
 “一辈子甘当教书匠”的院士申泮文 走了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7专题报道:高分辨质谱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7专题报道:离子色谱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焦点】谁来为“毒”跑道杀毒?
 1
 【深切缅怀】陈达院士:科学家的使命——从核物理到核医学
 1
 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1
 10种会损坏LC-MS的行为
 1
 15分钟检测埃博拉试纸面世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反相色谱法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辅助设备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离子色谱法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亲水作用色谱法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生物色谱法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手性化合物分离色谱法
 1
 2015年质谱产业界新动向
 1
 2015赛默飞“双核文章”奖励计划
 1
 2016年美国光谱从业人员薪酬调查报告
 1
 2018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布鲁克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
 1
 2018年全国金属材料光谱分析技术交流会通知(第一轮)
 1
 2022 年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能力验证计划公告
 1
 33年探查37万条轮轴:记火车“X光医生”闫兴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