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董云庭:半导体行业一定需要全球化
发布:haige__   时间:2018/8/11 22:30:13   阅读:2191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
新浪科技讯 8月11日晚间消息, 8月10-12日,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包括Kip Thorne、Thomas J.Sargent、Michael Levitt、朱棣文在内的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曹春晓、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陈刚等诸多中外顶级学者专家应邀出席,共同打造史无前例的中国最高级别智慧盛宴,探讨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描绘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

在主题为“中国芯和产业全球化”的巅峰对话环节,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进行了主题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非常感谢会议的主办者邀请我做“中国芯与产业全球化”的主题做一个主题发言。

大家都知道,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对我国中信通信实施禁令以后,芯片仿佛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大事。

我想讲的第一个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情况给各位介绍一下。我非常赞同刚才主持人的意见,我绝对不讲关于技术的问题。

应该说,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它的初始阶段在90年代,当年我们搞了一个“908工程”,就是华晶,这是1995年;1996年又设计了一个“909工程”,也就是上海的华虹。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我们在半导体领域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去年,我们从半导体的设计,这个我还是得讲一下。从半导体的产业链分五块: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装跟测试。设计、制造。讲到封装跟测试,去年我们总规模是5410亿,大概占了全球总规模4300亿美元的18.9%,差不多1/5。

那么从技术水平来说,我们设计的主流水平是20纳米当然现在杭州的叫做迦南融资已经开发了7纳米关于超算的芯片,并且已经批量生产,代工是台湾的台机电。华为可能在未来一个月之内投产,它的工艺也是7个纳米。我们制造工艺,基本上是主流工艺是28纳米。如果作为比较的话,全球最先进的代工的工厂在台湾,它是7纳米,英特尔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3纳米。

虽然我们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横向比,我们还处在全球半导体的中间地位。2008年,我们每年进口芯片都超过石油。当年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后来当部长了,请我给商务部的人讲一下,我就问他,我说“我们进口的芯片是不是超过石油?”他也不清楚,后来我自己去查,2006年的芯片进口比石油稍微多一点。但是从2008年开始,连续10年都是中国第一大宗的进口商品。2008年进口了1354亿块,花了1295亿美元。到了去年进口了3770亿块,花了2601亿美元。从金额来说,相当于原油进口金额的1.6倍。今年上半年增加得更快,所以美国想要卡死我们是很不容易的。今年上半年进口1670亿块,花的钱是1367亿,增长35.2%。为什么?就是中国可能是这个芯片的最大需求市场,我们大概占了需求市场的50%,我们自给的只有10%。

我这里倒想说明一下,去年进口的3770亿块芯片,大概2/3自己用。还有两种情况,出口附进口,主要是为了避关税,就是海关的增值税。第二是海外的半导体的封装,是芯片进来,我们封装之后再出去。

为什么中国是最大的市场?我们去年生产了19.2亿部的手机,占全球总量75%;生产了3.1亿台电脑,占了全球总量的95%;还生产了1.7亿台彩电,占了全球总量的60%。大家知道,手机里面至少有射频芯片、机待芯片和存储芯片。计算机主要是CPU。彩电里面一个主芯片我们一直做不了。这大概就是我们整个产业的基本状况。纵向比,我们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横向比,特别是按照我们的需求来看,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瓶颈。这是我讲的第一个事情。因为今天的主题是中国芯与产业全球化。所以中国芯我已经讲完了。

第二个要讲全球化。这个产业,虽然美国商务部千方百计的抑制我们,这个是抑制不了的。我讲一下半导体的背景。

半导体从一开始就是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努力,或者说是集成的结果,不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半导体里面的所需要的光科技、光散科学机、晶圆、切割设备,以及离子铸热剂,这是半导体里面的主要的设备,最早是我们美籍华人开发的。

第二个从产业链来讲,我们从材料、装备、制造、设计、封装测试,我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把这五个产业链的主节点都能包括下来。

第三个从生态链的角度来讲,可能会牵扯到资金、能源、材料,以及制造过程,最后还得有需求方。我有时候在想,你卡死我们,如果你不卖给中国,你卖给谁?它没有地方可去。所以从生态链的角度来讲,可能更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

第四个是半导体的器件大概有几百种,我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是全部能做的。所以这个产业必须要全球化才有出路、才有前景。

第五个特点是行业技术进步非常快。90年代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微米的水平,到2000年以后我们就开始进入纳米的水平。当年的工艺还到不了20纳米,现在实验室里已经解决了3纳米的问题。技术进步快就牵扯到一个,你必须持续的高强度的投资,这可能不是哪一家企业单独能解决的,必须要靠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合作才行。

所以,从上面这五个特征来看,这个行业一定需要全球化。

中国半导体为什么落后?我这里顺便讲,我觉得主要是四个不足:

第一是基础不足,起步较晚,90年代才开始,而且集中于制造这一块。

第二个是投入不足。半导体我们现在上的十二程序(音)均价是50亿美元。所以,这几年我们已经募集的集成电路基金号称国家大基金,一共1387亿人民币,现在投的是66个项目,每个项目平均不到20亿。我跟他们基金公司高管们讲,你这么天女散花一样是做不成大事的。

第三个是人才不足。我们目前半导体从业人员30万,按照目前来看,我们到2025年半导体这个行业大概还需要继续增加50万人才(我这里讲的是量)。如果从这儿来说,我们特别缺乏能够从事顶层设计的技术带头人。当年华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王宁国,后来因为华为没上十二程序把他气走了。现在看来紫光集团的赵卫国,中兴国际从台积电过来的总经理,发展的也很快。第二个它既然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可能也是其他行业,特别缺乏实现国际化大市场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集成电路这个行业不光是创新研发的问题,还有一个市场的问题。第三个,我们这个行业也特别缺乏能从事国际资本运作专业人才。我跟京东方的董事长王东升讲,王动升也是我们学校出去的。我说“东升,你最大的本领是会用人家的钱来做自己的事。半导体这个产业确实需要用人家的钱来做自己的。第四个,从目前来看,除了专业的研发人才以外,我们可能更缺的是跨界的人才。

第四个我觉得是创新不足,受体制机制的影响,中国人的浮躁心态一直没有解决。

所以,我现在特别欣赏总书记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操作系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核心领域攻艰克难。我可以坦白说一句,没有十年努力我们可能走不到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前列。

最后我想关于这个产业,未来应该怎么做提这么几条建议。

一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初期必须由政府来主导,但是到了目前阶段,制定规划,确立战略,科学布局,制定政策可能非常重要。

二是我建议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把主要的集中点放在两块,一块做实际,一块做制造。因为材料跟装备我们跟人家的差距太大了。这样既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前端,也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后端。

三是产业加快提高集中度。当前集成电路的产业投资主体分散,管理主体也非常分散,这对产业发展非常不利。

四是是创新驱动,要静下心来,这个特别重要。之前有一个新闻标题变成“一个中兴倒下去,千万家中兴站起来”,有这个必要去说吗,你做的也就是超算领域的专用芯片而已。

五是建议政府要管理,但不能管理过度。管理一过度就管死,框框增多,政策多门,一定导致效率低下。

六是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按照我的理解,企业家精神就是开放;第二个很重要,自由;第三个是竞争;第四个是宽容。中国没有建立宽容机制,这可能是我们研究开发的大敌。爱迪生发明灯泡做了一千多次的实验才成功,一个重大的项目怎么可能一两年里面成功呢?所以我们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机会主义的做法。

其实我老是觉得为什么全世界的优秀人才都集中到美国,美国人就五条:第一是开放,第二是自由,第三是竞争,第四宽容,第五是法制。

最后一个,既然我们这个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发展的产业,所以我们半导体领域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正在考虑,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建立起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体系。

谢谢大家。

来源:新浪科技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2017年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态势及2018年展望——新材料篇
 2
 X射线透射检测:芯片失效分析好帮手
 2
 半导体均匀性测试法“翻”出新花样
 2
 光子人工智能芯片助“中国芯”换道超车
 2
 数字时代,计算机芯片的质量离不开无损检测
 2
 拓扑半金属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2
 我国掌握超晶格密码新技术
 2
 压力诱导氮化二钙从金属转变为半导体
 2
 一种液相合成制备黑磷的方法
 2
 中国科学家制备出大规模光量子计算芯片
 2
  “顽固的”通用电气公司科学家创造了新的节能材料
 1
  “网状的碳”是更快DNA测序的关键
 1
  “微梳理”有效提高碳纳米管性质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
  3D打印在人体器官应用中的重大突破
 1
  MoS2纳米“三明治”提升充电电池性能
 1
  打破垄断!中国半导体关键材料取得突破 成功争夺5G时代主动权
 1
  干货:铸件中六大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
  碳纳米管制成的微处理器面世
 1
  锑化物半导体:打开红外芯片新技术大门的“金钥匙”
 1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利用断层扫描光电压成像方法揭示缺陷促进电荷分离新机制
 1
 #薄膜周报#看得见的手—原子力显微镜助力薄膜技术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看电子如何在新材料中“旅行”
 1
 #电子材料周报#芯片超材料助力量子计算机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有望实现光通路的硅基超材料
 1
 #高分子材料周报#聚合物纳米凝胶
 1
 #国内材料周报#“雾霾克星”?Yes!
 1
 #国内材料周报#划时代的突破——金属氢!
 1
 ?材料的静电设计:一种全新的方法
 1
 ?对于碳的多事之秋,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材料——一种人人都用的起的超级过滤器
 1
 ?海水中管道腐蚀介绍
 1
 ?重要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研讨会 赞助及商业合作机会
 1
 “1美分”实现液体活检 “实验室芯片”技术降低成本
 1
 “狗鼻子”探测器:让警犬面临下岗
 1
 “国六标准”来了致使“汽油质量牌照”投放量锐减,液态石油中硫含量应声降低
 1
 “海龙11000”完成深海5630米试潜
 1
 “金属材料在线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专题报道重磅推出
 1
 “康师傅”陷馊水油中遭“灭顶” 食品安全民生大计勿忽视
 1
 “双重性格”保护膜 让锂电池不被刺穿
 1
 “水”主沉浮——液态水结构之谜
 1
 “新视野”号拍到“天涯海角”照片
 1
 “中国天眼”能产生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吗?
 1
 “自带雨衣”的电磁屏蔽材料
 1
 《Nature》重大里程碑:史上最大碳纳米管芯片!
 1
 《腐蚀与防护》特别推出:缓蚀剂专题报道 ——报道生产更安全、更高效缓蚀剂的创新性行为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自然》《科学》一周(11.21-11.27)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科学》一周(4.13-4.19)材料科学前沿要闻一览
 1
 《自然》《科学》一周(4.23-4.29)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科学》一周(4.9-4.15)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