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Science评论:氨,人类摆脱能源危机的新希望?
发布:haige__   时间:2018/8/25 23:02:34   阅读:6833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氢能源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一直被研究者关注,但是纯氢供给目前还没有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氨(NH3)也是一种储氢燃料,尽管它看起来并不“理想”:由1个氮原子与3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目前主要应用于制备农业肥料和清洁剂,闻起来令人恶心且有毒。
现代合成氨工业。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1]

但实际上,在储氢方面,氨的表现要比它的味道好得多。氢气必须冷却到低于−253 ℃才能液化,这意味着已消耗了氢气燃料三分之一的能量,储存的容器更需要特殊的隔热降温设施,成本高昂,危险性大。相比之下,氨气加一点压力就可以在−10 ℃时液化,能量损失不多,还很安全,便于储存和运输。并且液态氨的体积能量密度几乎是液态氢的2倍,相同体积的容器可以储存更多能量。制造业巨头Siemen的能源储存研究人员Tim Hughes说,“氨易于存储、运输、使用,可以容易地变成氮气和氢气。从很多方面来说,氨都是理想的能量来源” [2]。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廉价、高效、绿色地制备氨。

尽管地球大气中含有将近80%的氮气,但要用这种看似触手可得的原材料合成氨却并不容易,氮气中稳定的氮氮三键很难打开,目前工业合成氨沿用的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哈伯法”(Haber-Bösch process),一个高中就学过的化学方程式:
该方法实现了工业上第一个加压催化过程,是催化工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引发了肥料生产的变革,促进了全球粮食产品史无前例的增长。“哈伯法”的发明者Fritz Haber和Carl Bösch也因此分别获得了1918年和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Fritz Haber (1868–1934) 和Carl Bösch (1874–1940)

对于Fritz Haber,历史上评价喜忧参半,有人评价他奠定了催化合成氨的基础,不过也因此为德国在一战中源源不断地输送了硝化甘油等炸药。同时,他还是化学武器的始作俑者,氯气、光气的使用,造成了数百万人的伤亡。赞扬Haber的人说,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诅咒他的人说,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
电影Haber 的海报

哈伯法效率虽高,但条件苛刻,需要高温和高压,耗能巨大而且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制备氨呢?化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方法。
工业合成氨。图片来源:Science [2]

近日,Robert F. Service在Science 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可以把目前蓬勃发展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与“氨经济(ammonia economy)”结合起来,通过使用来源于风能和太阳能的电能制备氨,从而将通常位置偏远的风能与太阳能发电厂与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寻求更加清洁高效的技术,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由电解水而来的氢气制备氨,是氨这种“无碳”燃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去年,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事务处宣布,创造可再生能源出口经济是其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今年,该机构宣布提供2000万澳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出口技术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氨的运输在内。
氮转化的几种可能途径。图片来源:Science [3]
目前,大多数氨被用作肥料促进粮食增产,以养活当今世界爆炸式增长的人口。据估计,目前人体中至少有一半的氮来自工业合成氨。Haber-Bösch反应引发了现代农业的绿色革命,但这个反应本身并不绿色。工业合成氨目前消耗了大约全球2%的能源,产生了大约1%的全球CO2排放。尽管氨工业已经实现和新型煤化工、制氢技术等工业技术联产,然而并未改变其高耗能的现状。
合成氨与其他能源转化、制氢技术等工业的联产示意图。图片来源:《化工进展》[4]
研究者通过探索,发现利用反向燃料电池(reverse fuel cell)可以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将电解水产氢与氮氢反应制氨合并:水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和氢离子(H+),氢离子移向阴极;氮气在阴极得电子,和氢离子结合形成氨。使用电力,完全可以由风能和太阳能提供。
反向燃料电池示意图。图片来源:Science [2]

不过,在室温和常压下,该反应的效率并不算高,在1%到15%之间。2017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MacFarlane课题组报道了一种简单的方法 [5]。他们使用具有高N2溶解度的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常规条件下在纳米结构铁催化剂上的N2电还原制氨反应实现了高达60%的转换效率。
常温常压下离子液体中电化学合成氨。图片来源:Energy Environ. Sci. [5]

近期,通过电极-电解质工程,MacFarlane课题组通过进一步提高阴极上纳米结构铁催化剂的表面积,并使用非质子氟化溶剂-离子液体混合物作为电解质,大幅提高了N2电还原制氨的速率和选择性[6]。
N2还原反应(NRR)合成氨。图片来源:ACS Energy Lett. [6]

与此同时,CSIRO能源公司的Sarb Giddey等人也在开展“膜反应器”制造氨的研究。在高温(450 ℃)和适当压力下,利用太阳能或风能提供的电力驱动电解水制氢,并在钯类催化剂存在下于膜反应器内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制氨。该方法比MacFarlane的电池快得多,不过反应效率也还不够高。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科学家们还在研究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但与百年经典的Haber-Bösch反应相比,效率或者成本上都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研究的进步,这种差距必将进一步缩小,直至消失。
氨的制备与应用。图片来源: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7]

另一方面,氨的需求非常大。除了传统的化肥产业,很多国家也看好氨气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日本正在大力支持燃料电池,虽然目前日本只有大约2500辆燃料电池汽车在路上行驶,但预计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0万。
氨的下游市场。图片来源:Science [2]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开发更高效率的技术和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将氨分解为氮气和高纯度氢气。

澳大利亚Renewable Hydrogen公司董事长Brett Cooper描述了他对可再生氨的未来愿景:30年后澳大利亚海岸超级油轮星罗棋布,然而它们不会装载石油。船上的设备将利用源于风能和太阳能的电力淡化海水,并将淡水点解以生产氢气。反向燃料电池将氮气和氢气结合制氨,并装载到油轮的燃料箱——“所有能源和物质均来自太阳、空气和大海。” [2]

参考文献:

1. Catalytic Synthesis of Ammonia—A “Never-Ending Story”?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2004-2008, DOI: 10.1002/anie.200301553

2.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07/ammonia-renewable-fuel-made-sun-air-and-water-could-power-globe-without-carbon

3. Beyond fossil fuel–driven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Science, 2018, 360, eaar6611, DOI: 10.1126/science.aar6611

4. 合成氨工业:过去、现在和未来——合成氨工业创立100 周年回顾、启迪和挑战. 化工进展, 2013, 32(9): 1995-2005

5. Electro-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ogen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 ionic liquids. Energy Environ. Sci., 2017, 10, 2516-2520

6. Rational Electrode–Electrolyte Design for Efficient Ammonia Electrosynthesi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ACS Energy Lett., 2018, 3, 1219–1224

7. Ammonia as a Renewable Energy Transportation Media.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17, 5, 10231–10239
来源:x-mol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Nature:光催化携手酶催化,不对称合成的“新天地”?
 2
 把太阳能储存起来,可以靠盐湖
 2
 大连化物所新型宽光谱捕光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2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抗1100°C高温的异质孪晶纳米金催化剂
 2
 当化石能源枯竭时,人类是否有应对之策?
 2
 沸石封装法获得具有超高稳定性的纳米金属催化材料
 2
 福建物构所新型非金属掺杂碳材料催化CO2转化取得新进展
 2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熟悉的化学名词-催化剂
 2
 科学家使用形状固定的纳米反应器制得优质的燃料电池催化剂
 2
 模仿粉尘爆炸,废柴“变身”清洁燃料
 2
 木质素,制燃料乙醇的“拦路虎”!
 2
 燃料电池,或让生活更美好
 2
 上帝之手—合成氨
 2
 武汉物数所在31P探针分子NMR技术表征固体酸 催化材料酸特性领域取得进展
 2
 新型催化器——实现水中转化清洁能源的新福音
 2
 一步合成苯乙烯的新催化剂
 2
 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新捷径:使用电极作催化剂产生黑色硅
 2
 中日联合研发制备液体燃料新技术
 2
  “顽固的”通用电气公司科学家创造了新的节能材料
 1
  “网状的碳”是更快DNA测序的关键
 1
  “微梳理”有效提高碳纳米管性质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
  3D打印在人体器官应用中的重大突破
 1
  MoS2纳米“三明治”提升充电电池性能
 1
  干货:铸件中六大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
 #高分子材料周报#果胶——特殊的天然气水合物抑制剂
 1
 #国内材料周报#可塑性可调石墨烯类突触器件的实现
 1
 #国内材料周报#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核控制形核和快速生长
 1
 #新能源材料周报#低成本高性能的纸状电极
 1
 #新能源周报#太阳能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强强新组合
 1
 ?材料的静电设计:一种全新的方法
 1
 ?对于碳的多事之秋,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新材料——一种人人都用的起的超级过滤器
 1
 ?海水中管道腐蚀介绍
 1
 ?重要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研讨会 赞助及商业合作机会
 1
 “狗鼻子”探测器:让警犬面临下岗
 1
 “国六标准”来了致使“汽油质量牌照”投放量锐减,液态石油中硫含量应声降低
 1
 “海龙11000”完成深海5630米试潜
 1
 “金属材料在线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专题报道重磅推出
 1
 “康师傅”陷馊水油中遭“灭顶” 食品安全民生大计勿忽视
 1
 “绿色科技”为新材料产业将带来18%的增长
 1
 “双重性格”保护膜 让锂电池不被刺穿
 1
 “水”主沉浮——液态水结构之谜
 1
 “新视野”号拍到“天涯海角”照片
 1
 “中国天眼”能产生诺奖级别的科学成果吗?
 1
 “自带雨衣”的电磁屏蔽材料
 1
 《腐蚀与防护》特别推出:缓蚀剂专题报道 ——报道生产更安全、更高效缓蚀剂的创新性行为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先进材料》报道华理超分子化学研究新进展
 1
 《自然》《科学》一周(11.02-11.08)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自然》《科学》一周(11.21-11.27)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