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科研探索 > 科学研究 > 消息正文
首页 > 科研探索 > 科学研究 > 消息正文
改革开放促上材所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迈向鼎盛时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发布:kittyll   时间:2018/8/29 16:17:45   阅读:6318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在《腐蚀防护之友》2017年第4期“学科史话:上海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学科的发展”一文中【相关阅读:上海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学科的发展(上)上海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学科的发展(下)】,我们将本所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即九室)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①1956~1978年,工程材料技术开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②1978~1999年,改革开放,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阶段;
③1999年~现在,转制(企)、转型改革,步入发展新时期阶段。

其中第②阶段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在这一阶段,上海材料研究所(简称上材所)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恢复了研究室建制,并不断发展壮大,兴旺时期全室科技人员达30名左右;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非常活跃;科研为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开发服务、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实验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招收和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进一步确立了室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在原有优势专业学科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开辟和培育了新的生长点。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发展成为上海材料研究所的优势专业之一。”正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九室的迅速发展,到达本所该专业的鼎盛时期。本文试图用更多的事例和图片来表明改革开放给这一阶段带来的主要变化。
 
一、科技队伍的进一步充实壮大奠定发展基础

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为科技队伍增添活力

1982年,由机械部分配来自全国几所高校的毕业生39人来到我们所。这些恢复高考后的头两届(77和78届)毕业生大多是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青年精英,他们的到来大大增强了科技队伍的活力,很快成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或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其中分配到我们九室的为3人(华惠中、赵翰燮、丁薛祥)。此后几年,又陆续有几位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研究生分配到九室工作,大多进步很快,成为科研课题负责人的得力助手。

1986年1月份召开的上海材料研究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图1-5)集中检阅了我所青年科技人员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时任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的陈至立亲临会议指导。在获奖的12人中,大多数是1982年入职的高校毕业生,包括九室华惠中在内的3名一等奖获得者也全是1982年入职者。九室获奖者还有徐克薰先生的助手苏立民以及吴剑的助手沈忠良。

凭借参加此次会议的青年作者和提交的学术论文质高量多等优势,我们九室还获得这次青年学术交流会的集体奖。据华惠中回忆:当时他正在上海机械学院脱产学英语(笔者注:为赴英参加与纽卡斯尔大学的合作研究工作做准备),交流会组织者把他从机械学院叫回来用英语作了报告,当时陈至立书记坐在下面听,还用英语提问。
 

图1. 1986年1月上材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会场


图2. 上材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主席台(头排右1、3、5分别为原所长孟治良、时任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的陈至立、时任所长方向威)


图3.上材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三等奖获奖者(左起:朱晓阳-周川吉-汤健-顾海麟-濮玉珍-凌霄-沈忠良-孙祖予-苏立民-洪涛-刘洪林-栗振思)


图4. 上材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一等奖获得者(左起:朱晓阳、华惠中、孙祖予)


图5. 杨武代表9室领取上材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集体奖(1986年1月9日)(主席台左3和左4为时任所团委书记丁薛祥和党委书记洪兆伦)
 
留学人员的回归与加盟为科研工作增强实力

1978年,笔者通过出国考试,很荣幸地成为本所本专业的首位出国留学的访问学者,于1979年11月下旬前往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CEBELCOR)访问进修(图6),历经两年的研修,于1981年12月按期学成归国,迅速回归上材所九室投入科研。
 

图6. 在CEBELCOR实验室访问进修时的杨武(1981年2月5日)

1984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著名应力腐蚀专家Parkins(帕金斯)教授的弟子俞健博士毕业后回国效力,经时任九室主任的徐克薰先生介绍,加盟我们上材所九室,这是来本室工作的首位博士,不仅对本室人员结构的优化有重要意义,而且进一步大大增强了本专业,特别是在环境敏感断裂研究方向的研发实力。

在5年多的时间里,俞博士不仅出色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机部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而且培养了一名硕士研究生,他还是上材所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牵线者,即使在其后来出国工作后,仍然非常关心和支持本室的工作,在本所申请加入核电材料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ICG-EAC)的过程中,积极联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后还积极参加了由我所承办在杭州召开的1998年ICG-EAC会议。俞博士为九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图7-8)。


图7. 俞健博士在做学术报告(1988年-上材所)


图8. 俞健与他的研究生罗贤竟(1989年)
 
二、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促进研究室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腐蚀与防护专家前来我所访问讲学或学术交流

在1978~1999年这一阶段内,多位国际知名的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科学家相继来沪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并访问了上材所。其中包括国际腐蚀联盟理事会的多位理事长(或称主席),例如,国际著名的腐蚀学家、电位-pH平衡图的创始人、比利时腐蚀研究中心原主任、曾任两届国际腐蚀联盟理事会理事长的M·布拜(M.Pourbaix)教授(1980年,图9),第九届国际腐蚀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著名腐蚀科学家、法国拉刚布(Paul La  Combe)教授(1985年),第七届国际腐蚀联盟理事会理事长、英国诺丁汉大学冶金与材料科学系主任、英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J.S.L.Leach教授(1985年,图10-11)等都曾来沪访问讲学并访问我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冶金系教授、国际高温腐蚀专家拉普(1980年),国际著名应力腐蚀科学家、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冶金与材料系主任帕金斯教授(1981年),日本大阪上村工业株式会社小若正伦博士(1984年),著名的腐蚀电化学专家、美国Mansfield教授(1988年,图12),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科学家永田德胜和石原只雄博士(1990年,图13),国际著名的电化学专家美国D.D.Macdonald教授(1998年,图14), 著名腐蚀断裂研究专家日本东北大学庄子哲雄(T. Shoji)教授(1999年,图15),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腐蚀科学家R.Staehle教授(1999年,图16)等等国际著名学者也都到上材所进行过友好的学术交流或访问讲学。


图9. 布拜教授访问上材所-与所长孟治良及副所长吴民达(1980年10月31日)


图10. 英国诺丁汉大学Leach教授访问上材所,成为两单位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的前奏(1985年10月)


图11.  Leach教授在“金属钝化及表面技术研究学术讨论会”讲学后与部分代表(1985年10月18日-无锡)


图12. 著名的腐蚀电化学专家,美国Mansfield教授访问上材所(1988年9月15日)


图13. 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科学家永田德胜和石原只雄博士访问上材所(1990年11月2日)


图14. 国际著名的电化学专家美国D.D.Macdonald教授访问上材所(1998年10月22日)


图15. 著名腐蚀断裂研究专家日本东北大学庄子哲雄(T. Shoji)教授访问上材所(1999年5月)


图16. 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腐蚀科学家R.Staehle首访上材所(1999年11月16日)
 
更多的本所腐蚀与防护专业科技人员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或合作研究

例如,所领导吴民达对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的交流访问(1982年,图17),并为九室引进了先进的腐蚀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徐克薰出席在日本举行的亚太地区腐蚀控制会议(1985年)及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88~1989年,图18);华惠中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87年);郑文龙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88~1989年,图19);黄国柱参加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防腐蚀技术交流代表团访问日本进行技术交流和考察活动(1996年,图20)等。
 

图17. 吴民达访问美国NIST与著名腐蚀科学家J.Kruger教授进行学术讨论(1982年)


图18. 徐克薰及其夫人在诺丁汉大学合作期间在J.S.L.Leach教授家中作客(1988年)


图19. 郑文龙在英国合作研究期间与D.Hardie博士讨论研究方案(1989年)


图20. 黄国柱(左4)与上海市科协代表团访问日本东京上竹工业株式会社中央研究所(1996年5月)
 
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1985年4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专家J.Congleton(J.康格尔顿,以下简称“老康”,这是我所职工送给他的“昵称”)博士首次来华访问讲学,访问考察了北京钢铁学院、郑州工学院和上材所,在我所进行了较深入的学术交流(图21),并参加了我所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委托举办的“首届氢脆(HE)、应力腐蚀破裂(SCC)和腐蚀疲劳(CF)学术讨论会”。

经考察比较后,老康主动提出希望与我所建立关于“(核电)材料在高温高压水中的环境敏感断裂及其电化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研究关系。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并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的经济资助,我所与该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图21.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腐蚀疲劳和应力腐蚀专家Congleton博士访问上材所,成为两单位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的前奏(1985年4月)

在始自1986年的5年合作期间内,我所先后派出4名科技人员(杨武、华惠中、郑文龙、徐克薰)5次赴英参加该合作项目。我作为中方负责人,于合作的开始和结束年度两度赴英执行合作任务;其中,在1986年,我还利用部分时间,参观访问了一些有关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单位,均受到英方的热情接待,与不少腐蚀科学家进行了科技交流,建立了联系。特别是在诺丁汉大学,除与冶金和材料科学系主任Leach教授交流外,英方还安排了八名博士或博士研究生分别与我进行交流讨论,并为我组织了为时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会,请我在会上介绍了我们在上海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关于Fe-Cr-Mo系铁素体不锈钢局部腐蚀研究)以及我所腐蚀与耐蚀材料研究概况,这既是我对Leach教授1985年访问上材所的一次非正式回访,也是试图为促进我所与诺丁汉大学建立正式科技合作关系增添一点“催化剂”;在这里,还很高兴地见到了我所正在此进修的邓云淑(八室)和包木兰(四室),后来她们在我回国之前还专程造访了纽卡斯尔(图22-25)。此外,在曼彻斯特理工学院腐蚀与防护中心访问时,刚结束在中国的访问后回英不久的该中心主任R.P.M.Procter博士不仅安排中心所有在家的主要科技骨干分别与我进行交流并参加宴请活动,还特地安排了正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的郑文跃来火车站接我和陪我,这是我与现已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的郑文跃博士的首次见面,后又在加拿大、美国和国内等地与郑博士多次会见、交流和合作,大大增进了彼此的友谊,真是难忘的记忆。


图22. 杨武访问诺丁汉大学时做学术报告,右1为 Leach教授(1986年11月4日)


图23. 杨武在诺丁汉大学Leach教授家作客,与Leach教授夫妇及Harris博士夫妇合影(1986年11月3日-由邓云淑拍摄)


图24. 正在诺丁汉大学进修的邓云淑和包木兰专程访问纽卡斯尔(1986年11月23日-纽卡斯尔市政厅广场)


图25. 杨武在纽卡斯尔大学高温高压实验室(1990年9月)

合作期间,项目的英方负责人老康5次访华,每年均有1个月左右来我所进行合作研究工作;1986年10月,老康在合作研究工作中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图26),也作为嘉宾参加了我所成立40周年庆典并致辞。1987年4月,当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环境敏感断裂研究团队“三剑客”(R.N.Parkins教授、D.Hardie和J.Congleton博士)之一的Hardie(哈迪)博士与老康一同来到上材所访问并一起参加了在九江举行的“第二届氢脆、应力腐蚀破裂和腐蚀疲劳学术讨论会”(图27-28),这预示着专长氢脆研究的Hardie博士很有可能加入上材所与纽卡斯尔大学的科技合作项目并扩展研究领域,果不其然,在英方的努力下,争取到了壳牌国际公司下属英国煤气公司的补充资助,使郑文龙得以延长在英期限并与Hardie合作使部分研究扩展到氢脆领域(图19)。至此,纽卡斯尔大学环境敏感断裂研究团队的“三剑客”全都访问过上材所,巧合的是,上材所在九室重点培育的材料环境敏感断裂学科的三位主将(俞健、郑文龙和杨武)在这项合作研究后也都有了在纽卡斯尔大学的学习工作经历。


图26. 上材所领导向正在我所合作研究的老康祝贺生日(1986年10月)


图27. D.Hardie和J.Congleton一同访问上材所。左起:俞健-杨武-陆明炯-老康.-郑文龙-吴民达-Hardie-朱荣柯-赵国珍(1987年4月)


图28. J.Congleton和D.Hardie与参加九江会议的上材所代表合影(1987年4月)

这项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了双方的专长和设备(上材所——电化学和表面分析;纽卡斯尔大学——环境敏感断裂力学性能评估)开展交流和合作研究,因此进展很快。

通过双方5年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

1、合作完成并发表十多篇高质量研究论文,提升了两个单位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扩大了影响。

2、在中国访问者的指导下,纽卡斯尔大学建立和发展了高温高压水中的电化学测试规程;在英国访问者的指导下,上材所建立了高温高压环境敏感断裂试验研究基地。

3、由于合作卓有成效,使双方均在工业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争取到更多的课题来源和财政资助。

合作的成果还突出表现在相关的课题于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图29)以及1993年上材所被“水堆材料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ICG-EAC)”接纳为我国大陆首家正式成员单位,并且作为东道主,1998年成功地承办了该组织首次在我国大陆举行的ICG-EAC年会(图30-33)。


图29. 高温水课题国家奖奖状-1993年


图30. 1998年4月ICG-EAC会议合影(2排右7-10为时任ICG技术秘书J.Hickling、主席P.Ford、时任上材所所长丁薛祥、杨武)


图31. 老康夫妇与参加ICG-EAC会议的上材所人员(前左2、后左3和前右2分别为浙工大徐坚、原九室同事俞健和赵翰燮)


图32. 时任上材所所长丁薛祥(左5)会见ICG-EAC会议后访问上材所的外宾(1998年4月25日)


图33. 1998年ICG-EAC会议以后-Ford, Hickling & Congleton访问上材所(1998年4月26日)

合作带来的延续效应还表现在:1994年纽卡斯尔大学聘请我为客座教授并邀请我携夫人前去访问研究三个月,专门撰写高质量合作研究论文,为该校1996年的科研评级做准备,在此期间,我努力撰写了4篇合作论文,期间,该校工学院院长R.Thompson教授还专门设宴招待我们(注:Thompson教授是上海市科协的老朋友,市科协副主席王禄宁女士特让我带信面交教授)(图34-38);为表彰老康对国际科技合作及我所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贡献,时任上材所所长的丁薛祥于1998年授予老康上材所客座教授证书(图39)。哈迪教授也曾于1993和1999年再访上材所(图40),在1994年9月,由上材所和纽卡斯尔大学合作举办的“环境敏感断裂(ESC)国际会议”在我国桂林成功召开,哈迪教授作为英方主席出席和主持了此次会议(图41)。


图34. 在Hardie家做客(1994年6月19日)


图35. 纽卡斯尔大学工学院长R.Thompson夫妇设宴招待我们,材料系主任Page教授夫妇作陪(1994年7月12日-照片由Page教授拍摄)


图36. 与俞健夫妇相会于英国(1994年7月16日)


图37. 与老康夫妇(1994年8月6日)


图38. 与纽卡斯尔大学腐蚀团队部分成员(1994年9月9日)


图39. 时任上材所所长丁薛祥授老康客座教授(1998年4月)


图40. 在家接待哈迪的再次来访(1993年4月18日)


图41. 环境敏感断裂(ESC)国际会议录(1994年9月-桂林)

(相关阅读:一项国际科技合作开启并延续30年的核电梦)

此外,我所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也建立了包括腐蚀在内的多学科国际科技合作关系。1987年,方向威所长在俞健和向新康陪同下访问了英国,正式签订了由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5年科技合作协议,并访问了诺丁汉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图42-43);徐克薰作为该合作项目的首位赴英学者于1988年到诺丁汉大学合作研究(图18),随后又到纽卡斯尔大学执行上述有关核电材料的合作项目任务。上材所与诺丁汉大学的合作在上述项目结束后,由Harris教授牵头,又签订了另一个五年协议,包括寿子琪、白佳声等在内的多位上材所年轻科技骨干都曾到诺丁汉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图42. 方向威所长(右3)在Leach教授(右2)陪同下访问英国皇家学会讨论合作事宜,左1为俞健(1987年)


图43. 方所长一行访问纽卡斯尔,会见老康和哈迪夫妇及留学生(1987年)
 
国际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对于快速提升我们研究室的研发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实验室建设

为了适应机械工业重大装备耐蚀材料研发及其应用性能测试评价的需要,除了进一步完善材料耐蚀性常规测试实验室的相关仪器设备外,重点加强了材料局部腐蚀和环境敏感断裂测试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比较先进且配套的实验室,引进或开发了多种包括腐蚀电化学、应力腐蚀破裂、腐蚀疲劳和氢脆行为研究等测试设备,其中与所动力处设计组及车间联合设计制造的悬臂梁应力腐蚀试验机、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机等不仅用来武装了自己的实验室,而且在国内获得了推广应用(图44-47)。


图44. 引进的(美国)腐蚀电化学综合测试仪


图45. 引进的(日本)高温高压SCC试验机


图46. 自制慢应变速率试验机


图47. 自制悬臂梁SCC试验机
 
研究生培养

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既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相关专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措施。我所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方向自1986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首届两名研究生罗贤竟和袁世彪分别由俞健和杨武指导,1989年这两位研究生毕业答辩时,所里非常重视,两位技术副所长桂立丰和吴民达同时参会并主持,特邀了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腐蚀科学家石声泰教授为首的众多知名人士组成强大的答辩委员会,进行了认真的答辩(图48-51)。

1989年开始,郑文龙也加入到导师队伍,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在1986~1999年期间,九室招收培养的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5名在1999年以前获得硕士学位(不含与外单位合作培养的研究生)。


图48. 九室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会,技术副所长桂立丰和吴民达出席并主持(1989年8月17日)


图49. 袁世彪在答辩,左2为著名腐蚀科学家石声泰教授(1989年8月17日)


图50. 罗贤竟在答辩(1989年8月)


图51. 陈赤龙硕士论文答辩(1992年8月)
 
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确立重点研发领域,开辟研究新方向,取得丰硕科技成果

围绕科研为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开发服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确立室的重点研发领域,包括:

1、耐蚀金属材料的研制开发;

2、材料耐蚀性能的测试评定:尤其是局部腐蚀及环境敏感断裂的机理、测试、预防和预测技术研究;重点培育了材料环境敏感断裂(亦称“环境促进开裂”)学科,其中还开辟了核电材料环境促进开裂行为研究的新方向;

3、金属材料表面处理和表面防护技术的开发研究;

4、腐蚀失效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多为结合课题进行)。

在各个研发领域均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荣获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据不完全统计,在1981~1999年这段时间内,共获得三等奖及以上的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奖共18项,其中材料8项、测试7项(含核电材料高温高压环境促进开裂3项、其它环境敏感断裂3项)、表面技术3项。在经济效益方面也有较大增长。

改革开放的东风带来九室的长足进步,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发展成为上材所的优势专业之一,在国内外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九室在这一阶段内到达鼎盛时期,成为上材所最为活跃的部门之一(图52-54)。


图52. 九室同事们(部分)参观盆景展(1985年9月-虹口公园)


图53. 九室成员(部分)合影(1987年11月-苏州西山)


图54. 九室代表队参加所运动会广播操比赛(1991年4月22日)

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全室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室里“相对稳定”的很多“老同志”多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上材所兢兢业业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研究室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材料方面的吴剑、徐增华、邢柏如、沈其眆、赵翠峨等;测试方面的徐克薰、俞健、郑文龙、杨武、李丽霞等;表面技术方面的闫永京、黄国柱、殷德芳等),其中一大批具有高级职称的资深研究人员肩负着本室承担的大多数研发项目课题组组长的重任,成为研发的核心人员,是他们团结带领各课题组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研发成果和经济效益,为专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各课题组(或专业组)成员中中青年占多数,他们也是各司其职,努力工作,精诚合作,默默奉献。九室所获得的所有成绩和进步,都凝聚着我所“腐蚀与防护研发”专业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血。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课题的变化,团队成员有进有出,但大家始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不断克服困难,终于一次次地取得好成绩。现在,老的科技人员已经相继退休,有的甚至已经过世;不少较年轻的科技人员和毕业研究生去了国外或其它单位;但始终忘不了大家在一起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和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对上材所腐蚀与防护专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由于人员和任务等的变化,上材所腐蚀与防护专业的规模现已不及在鼎盛时期那样辉煌,但这面旗帜仍在高高飘扬。在自1999年开始的转制(企)、转型改革发展新时期阶段,本所在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专门设立了由李光福博士负责的“腐蚀实验室”,主要承担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等任务,十几年来已承担和完成包括3项973课题在内的多项科研任务以及十几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此外,在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设立了“腐蚀测试组”,承担了大量的常规金属腐蚀性能测试业务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期待着我所腐蚀与防护专业在发展新时期能以新形式再现辉煌!


致谢:本所罗唯力先生提供了部分有关我所与诺丁汉大学科技合作的信息,王滨同志提供了部分有关上材所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的信息,邓建国同志提供了部分扫描老照片,罗贤竟同志提供了部分老照片,特此致谢!

谨以此篇致敬上海材料研究所原九室的所有同事,并缅怀已故去的本所腐蚀与防护专业老前辈顾里之、吴民达、赵翠峨、徐克薰以及九室同事王玉林、刘银花、徐如菊、黄国柱、邢柏如、沈其昉。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砥砺前行40载——《腐蚀与防护》杂志的风雨历程
 2
 欢迎投稿!《腐蚀与防护》杂志2024年特别策划“金属文物制作工艺与腐蚀研究”专题
 2
 上海材料研究所
 2
 上海材料研究所金属3D打印机采购招标项目国际招标公告
 2
 “2018年全国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培训班”与“2018年表面强化与残余应力论坛”在上海材料研究所成功举办
 1
 “金属材料在线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专题报道重磅推出
 1
 “立方芳香性金属簇合物”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1
 “穹顶之下”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绿色源头行动”联合推广倡议书
 1
 “相约上材所,学习相控阵”!在线视频
 1
 《Nature》:抗疲劳损伤的高性能工程金属材料研究获新思路
 1
 《腐蚀与防护》2019年度报道计划
 1
 《腐蚀与防护》全本期刊合集
 1
 《腐蚀与防护》特别推出:缓蚀剂专题报道 ——报道生产更安全、更高效缓蚀剂的创新性行为
 1
 《腐蚀与防护》杂志2022特别策划“金属文物保护”专题征稿!欢迎投稿!
 1
 《腐蚀与防护》杂志投稿谨防诈骗公告
 1
 《腐蚀与防护》杂志推出核电设备材料防护专题报道
 1
 《腐蚀与防护》杂志招聘启事
 1
 《机械工程材料》《理化检验-化学分册》《腐蚀与防护》继续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金属材料疲劳试验和断裂试验”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金属材料在线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自然》《科学》一周(9.25-10.1)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1-9月材料领域行业成绩单:猜猜谁好谁差?
 1
 2015第二届海洋材料腐蚀与防护大会论文将择优选入中文核心期刊《腐蚀与防护》
 1
 2016船舶与海工防腐蚀技术交流会盛大召开!
 1
 2017年《腐蚀与防护》全本FLASH期刊
 1
 2017重要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研讨会在上海材料研究所隆重召开
 1
 2018年《腐蚀与防护》杂志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2018年6月份一、二级理化检验人员技术培训班报到通知
 1
 2018年全国金属材料光谱分析技术交流会通知(第一轮)
 1
 2018上海国际高性能合金及新型金属材料展览会
 1
 2021管道腐蚀防护与可靠性评价研讨会
 1
 2021年《腐蚀与防护》杂志专题征稿!
 1
 2023管道完整性评估与修复技术大会通知
 1
 2023管道完整性评估与修复技术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1
 2023管道完整性评估与修复技术大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1
 2023年度《腐蚀与防护》专题报道计划出炉,欢迎投稿!
 1
 2400小时未发生腐蚀|韩国成功开发新型铝硅镁涂镀层钢板
 1
 2500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还具有金属记忆功能,到底是什么先进的制作工艺?
 1
 380米高塔披的防腐“铠甲”是什么做的?
 1
 3D打印走进太空,揭开了人类“太空制造”“自给自足”的序幕
 1
 3D金属打印批量化生产技术即将在美国实现突破
 1
 80后博导余倩:打开电镜下的神秘世界
 1
 Angew. Chem.:柔性多孔材料用于天然气存储输送
 1
 ExAM255的3D打印机:可以处理金属和塑料
 1
 L80钢的H2S腐蚀行为及H2S缓蚀剂的性能
 1
 NASA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新型轮胎
 1
 Nature子刊:室温下非晶金属纳米颗粒的类液体行为
 1
 Rosatom开发俄罗斯第一个工业金属3D打印机用于核工业
 1
 science:金属3D打印溅射缺陷新机制
 1
 SPEE3D金属3D打印采用超音速沉积技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