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陈洪渊:为科学"嚼菜根"的院士
发布:kittyll   时间:2018/11/26 14:08:32   阅读:3914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他是在我国分析化学领域钻研逾半世纪的泰斗;

他是长期从事精准单细胞探测的科学家;

他也是甘于为科学研究“嚼菜根”的学者。

他就是南京大学分析化学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

已经81岁高龄的他,依旧在科学研究的路上,诠释着奋斗的意义。
 

走进陈洪渊院士的实验室,他和团队成员正在自己的新成果——“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析系统”上,观察着细胞的微小变化。这台耗时近八年开发出的原创仪器,能精准测量单个细胞内分子的变化,大幅提高细胞检测的准确率,这也意味着,它将为疾病,譬如癌症细胞的更早发现、临床诊疗,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徐静娟介绍:“以前的话仪器设备能做到,我们拿头发丝来比较的话,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现在我们希望能定位到千分之一;另外在时间上,原来可能做到毫秒级的,那我们现在希望能做到微秒级的分析分辨。”

说起自己和分析化学的缘分,陈洪渊笑说,其实他大学主攻的是放射化学,1960年毕业留校后,他被分到了分析化学教研室任教。当时国家还交给了他们研发化学仪器的任务,相当于逼着他要同时掌握力学、数学、电子学等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那时二十来岁的陈洪渊,不懂什么叫退缩,他一面泡图书馆、挑灯夜战,学习电子学;一面向业界前辈请教,试制测量放射性强度的仪器。他不到晚上12点不睡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陈洪渊说:“我就有个自信,我要搞出名堂来,为国家争口气,这个很强烈。”

那时,拥有中国自己的化学分析仪器,几乎只是个理想。外国的技术垄断,让国内的科学家做不了高级的化学分析。1984年,借着去德国访学的机会,陈洪渊花了10万马克在当地买了一台电化学分析仪,带回南京大学,按当时的汇率,这台仪器相当于三万多美元;而当时陈洪渊每个月的收入只有273美元。这几乎花光了他的大半积蓄。陈洪渊告诉我们:“没有这台仪器,我就简直只能做非常基础的工作,没有办法做微电极,碳纤维电极。仪器带回来就可以开展工作,我自己艰苦没有什么。”

带回了仪器,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没经费、研发条件有限。几个人一合计,仪器只有一台,那就轮流用呗!没钱,那就开源节流。那时,连实验用的记录纸都要反复用。

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理论研究,到2000年前后,攻克一系列困扰生命分析化学的难题。以陈洪渊为首的科学家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创了许许多多个生命分析领域的“第一”。团队成员江德臣回忆,这几十年里,99%的科研几乎都是失败,但就是那1%的成功,成为他们希望的火种。

南京大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江德臣说:“我们的学生几乎每一天都在做探针,我们每一年,学生要做将近几千到几万根探针,才能够得到一些非常有效的数据。”

当科研进入明朗期,有人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能开发原创的仪器,来做分析呢?此时,已经年过六旬、成为中科院院士的陈洪渊,亲自带着团队成员,参与每一项研究。目前,家住在鼓楼的他,每早9点准时到南大仙林校区的学院上班,下午6点后离开。晚饭过后,陈洪渊会继续处理科研工作直至晚休。

在弟子江德臣的手机里,有这样一张照片:有一次刚下飞机的陈洪渊为了赶科研材料,叼着几天前剩在办公室冰箱的面包,把每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修改了,直到改了一段时间,面包还在嘴巴里没动。陈洪渊说:“我有个信念,一定要能做出结果来,一定要攻克科研难关,我扎下这股子劲,才能一步步往前走。”

2013年,陈洪渊和团队研发出了现在仪器的雏形,他们用30多年的汗水,构筑了中国自己的原创化学分析仪器。2015年,《Nature》杂志将“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颁给了陈洪渊。
 

不过陈洪渊说,称号也好、表彰也罢,都只对他科研经历的肯定。科学研究是他的本职,“嚼得菜根”,才是他一直告诉弟子们的坚持。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夏兴华说:“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里边嚼得菜根,就是我们科学研究艰辛的过程;做得大事就是坚持真理的精神。”

采访最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告诉记者,一个人的价值在奉献,每个东西要踏踏实实去干,严谨治学。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为后代后人做些工作。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南京大学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江桂斌院士:团结协作 运用光谱技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
 3
 为国效力义不容辞:记我国分析化学杰出贡献者、中科院院士汪尔康
 3
 “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记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者、吉大教授徐如人
 2
 2018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布鲁克新品发布会成功举办
 2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2
 analytica China 2018展位预售优惠正式启动!
 2
 SBWC可否替代HPLC用于药物分析?权威专家来解答
 2
 从销售到专家 走在时代前列——访奥林巴斯潘伟先生和郑文平先生
 2
 带着年少之惑,长成创业“高手”
 2
 岛津方案: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质控应用专题
 2
 德国明斯特大学分析化学中心主任Uwe Karst教授谈ICP-MS在环境研究和生物成像上的应用
 2
 方禹之教授:左手教务长,右手分析化学
 2
 海归要建“互联网+工程医院” 给工程看病
 2
 河北科大韩春雨:创新何惧“板凳冷”
 2
 胡皆汉:无学位的中国著名光谱波谱与结构化学家
 2
 化学担当——记著名有机化学家戴立信院士
 2
 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专家们这样说。。。
 2
 全反射X射线荧光光谱法用于食用蛤蜊的检测
 2
 如何三步搞定蛋白质的“千变万化”
 2
 生物色谱法:色谱法中的新领域?
 2
 实验室翘楚悉数登场,精彩活动点亮6月盛会 ——2017世界生化、分析仪器与实验室装备中国展蓄势待发
 2
 是毒药还是良药?让我们化学分析方法“看”清蜂毒
 2
 数据海啸中化学计量学的领航人——对话荷兰内梅亨大学Lutgarde Buydens教授
 2
 我国著名的超声学专家应崇福院士:漫谈超声学
 2
 院士杨学明:自行研制科学仪器的“科学工匠”
 2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实验是枯燥的,化学是优雅的”
 2
 重磅!谭蔚泓院士获2018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
 2
 著名无机化学家游效曾院士:演绎最美化学人生
 2
 专家为您解读食品安全方法与标准
 2
  “网状的碳”是更快DNA测序的关键
 1
  2015年新色谱柱及配件大盘点之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
  3D打印在人体器官应用中的重大突破
 1
  安捷伦科技为中国高分辨质谱用户搭建学术应用交流平台,助力用户成功
 1
 (海量美图)你以为是水墨画?其实它是科学家的X光片!
 1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国六标准”来了致使“汽油质量牌照”投放量锐减,液态石油中硫含量应声降低
 1
 “康师傅”陷馊水油中遭“灭顶” 食品安全民生大计勿忽视
 1
 “液态门”不是科幻场景,将在化学检测中出现
 1
 “一辈子甘当教书匠”的院士申泮文 走了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6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7专题报道:高分辨质谱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7专题报道:离子色谱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8年专题报道征稿启事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会议预告】QA/QC/研发人员不可错过的LABWorld现场精彩
 1
 【焦点】谁来为“毒”跑道杀毒?
 1
 【深切缅怀】陈达院士:科学家的使命——从核物理到核医学
 1
 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1
 10种会损坏LC-MS的行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