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专访 > 消息正文
张素丽:二十六载拿捏钢铁精度
发布:kittyll   时间:2018/11/29 14:57:37   阅读:2065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张素丽正在车间工作中。资料图片

她制作的工件能精确到头发丝粗细的1/4;她可以将重叠的两张A4纸只钻透上面一张,下面一张没有丝毫破损;她还可以在鲜鸡蛋上钻孔,外壳钻透而内膜不破损……

她成立的工作室,已先后攻克港铁探伤车车体制造等46项技术质量难关;她在钳工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6年,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她,就是中国中车集团株机公司洛阳分公司钳工、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张素丽。

“钢铁也是有生命的,我得为它的生命质量负责”

机车钳工主要负责机车的装配和维修,每天都是和机床、火车头的零部件打交道,在很多人眼中,这是男人擅长的领域。可在中车集团株机公司洛阳分公司,张素丽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张素丽从钳工划线到模具制作,认真研究每个工艺流程和制作工艺,力求做到手儿巧、活儿快。“练基本功时,手上起水泡、虎口皮下渗血都是常有的事。”张素丽伸开手,上面布满了伤疤和老茧……

在金工车间从事模具工作时,因为是手工作业,从模柄到底板,每一个组件都需要仔细分析。“钢铁也是有生命的,我得为它的生命质量负责。”张素丽说。

钳工对下手的力度要求很高:大一点松,小一点紧,偏一点就废,难就难在力度不好拿捏。张素丽介绍说,机车钳工的工作经常会遇到挑战,比如,一些专用量具的精度误差要求不到半丝,也就是0.005毫米,制作非常复杂,“别说是人手,就连数控机床都不一定能做到。”经过年复一年的磨练,张素丽的钳工技艺日益精湛,手工操作误差也越来越小。

张素丽用车间内的一台钻铣床进行展示:将一张A4纸折叠成双层,通过操作钻铣床,用钻头仅钻透了上层白纸,而下层白纸则没有任何破损。“我们实际工作要复杂得多,如果说这个精度是0.1毫米,实际工作中可能是0.02毫米,或者尺寸要求更小。”张素丽说。

“她干出来的活,比机器干出来的还要精密、还要准确一点。”同事陈鹏伟对张素丽的业务水平连连称赞。“别小看这项操作,这可是技术活;业务水平不高,是做不到的。”另一名工友说。

“比‘看着模具变成品’更快乐的事,就是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

“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路子,以高标准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张素丽说,为了掌握新技术,她自学了CAD制图、线切割的精确编程、普通机床的电路设计和故障排除等。此前,一款刚在国内应用的进口制动器发生故障,需要拆解维修,但车间的工友们面对陌生的制动器不知该从哪下手,于是大家找到了张素丽。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返厂又耗时太长,该怎么办?“试试呗,一点一点弄。”整整一个下午,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张素丽终于把这个之前从未见过的制动器完整地拆开。“攻克技术难题并没有那么神秘,有时候就是解决‘差那一点儿’的事儿。”张素丽说。

而这“差一点儿”的事在现实中的价值往往会放大很多倍。由她参与研发的多种新模型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仅“DF4机车侧窗叶片成型模”一项就创造了30多万元的产值。

张素丽被工友们称为“钳工界女掌门”,是专啃“硬骨头”的“克难专业户”。因为张素丽业务能力过硬,工友们碰上了一些解不开的难题,都会习惯性地想到她。张素丽的徒弟郭玉茹说,不管哪个车间碰到难题,张素丽都会热心帮忙,用实践积累的技术来“解急救难”。更重要的是,张素丽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还主动将工作经验分享给其他工友。

不仅如此,张素丽还经常前往本地和外地技校,到学生实习场传授精湛技艺,让技艺在手手相授中不断创造新传奇。“比‘看着模具变成品’更快乐的事,就是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张素丽说。

“用双手做出更高品质的机车,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2011年,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这是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致力于推广应用新技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攻克质量技术难关,培养高技能人才。张素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工作室的条件和场地,在轮对修造装配、工装工具改进、创意改善、修旧利废等方面,为工友们解疑释惑,使工作室成为攻坚克难的阵地、交流互动的平台、增长才干的课堂。成立后的前两年,张素丽就带出徒弟30多人,其中有7人取得高级技师证书,11人取得技师证书。

“出现一些难题时,大家会经常来张素丽工作室共同讨论,通过思想碰撞、头脑风暴,最终把问题解决。”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转向架事业部总经理纪洪波给工作室“点赞”。

工作室的成员们在张素丽的带领下不断破解技术难题,攻克了广州地铁轨检车落成等46项技术质量难关,完成了京沪高铁“Ⅰ、Ⅱ”型轨道模板等高尖端产品的制造装配,实现了中国内地轨道探伤车“第一台采用国际标准打造”“第一台出口”等多个第一。

31岁时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32岁时获得“第七届中华技能大奖”,35岁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3岁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张素丽连续26年的辛勤付出。

如今,张素丽依然坚守在一线。她说,自己虽然只是个小钳工,但也有大梦想,那就是“用双手做出更高品质的机车,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92岁院士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了420万全部积蓄帮贫困生
 2
 大秦铁路上的钢轨医生:11年排查500根重伤轨
 2
 科学家联合进行现代铁路的钢铁工程研究
 2
 劳模是怎样炼成的:记中铁二十五局集团四公司杜敏君
 2
 铁路榜样|雷立:雷打不动的安全理念,铸就28年探伤无缺陷
 2
 向世界先进技术叫板 只为“中国创造”
 2
 ?守正创新,笃行致远——致力于打造知名民族企业品牌——访艾因蒂克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瑞先生
 1
 “做学问就是要推动国家发展”——记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创建者、吉大教授徐如人
 1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带你去看Olympus BX53M/BXFM工业正置显微镜发布会
 1
 11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取消 涉钢铁、高分子、机械等领域
 1
 2017第四届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大会第二轮通知
 1
 22家钢企上榜2018《财富》中国500强 宝钢股份名列第一
 1
 33年探查37万条轮轴:记火车“X光医生”闫兴楼
 1
 59年历史济钢全线停产 或不再保留钢铁产能
 1
 GQ80型铁路罐车的无损检测要求
 1
 SBWC可否替代HPLC用于药物分析?权威专家来解答
 1
 包钢:做强稀土钢扩大“朋友圈”
 1
 宝钢股份2015年净利下滑超80% 成钢铁行业亏损缩影!
 1
 宝钢入股大明国际—携手强化供应链服务能力
 1
 不要被国外期刊扼住“咽喉”——全国政协委员王涌天访谈
 1
 材料头条|全球第一辆石墨烯汽车在曼彻斯特问世!中国千瓦级LED灯有颗“陶瓷心
 1
 材料专业好老师:复旦大学杨振国教授访谈
 1
 超级钢,如何从实验室到量产?——访超级钢研制科学家罗海文
 1
 陈洪渊:为科学"嚼菜根"的院士
 1
 陈剑峰:列车探伤“名捕”
 1
 持续创新,推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访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科学事业统括本部、产业营业二部部长潘伟先生
 1
 穿上七件套防护服:揭秘离“核”最近的人
 1
 传承与发展:访上海材料研究所增材制造研发与应用中心主任张培志教授
 1
 从销售到专家 走在时代前列——访奥林巴斯潘伟先生和郑文平先生
 1
 从原材料入手破钢铁困局
 1
 大咖发声:2018钢铁十宗最!材料人必看!
 1
 大型钢轨探伤车国产自研系统在海南“首秀”检测成功
 1
 带着年少之惑,长成创业“高手”
 1
 邓玉强:丈量光的速度
 1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冶金工业展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即将在上海召开
 1
 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装备材料黑科技大揭秘!
 1
 董绍明:为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撑腰”
 1
 对话企业家:做国之重器安全守护者——访广州多浦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生先生
 1
 对话企业家:做国之重器安全守护者——访广州多浦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庆生先生
 1
 方禹之教授:左手教务长,右手分析化学
 1
 腐蚀大家庭之“龙生九子”
 1
 感恩?回报?激励——访无损检测学会斯耐特奖创立者屠耀元教授
 1
 钢磨料中的可溶性盐对钢材表面喷砂处理的影响
 1
 钢铁零件常温氧化新工艺
 1
 钢铁企业如何参与碳交易?
 1
 钢铁桥面铺层“土”,维护无需大修补
 1
 钢铁去产能规划或年后发布
 1
 钢铁设施在海洋浪花飞溅区的腐蚀行为及其新型包覆防护技术
 1
 钢铁为啥卖出白菜价
 1
 钢铁物流标准化初入正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