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郭雪峰、杨金龙课题组在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Iron_MAN10   时间:2018/12/18 20:21:24   阅读:1540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场效应晶体管是构建电子电路的基本单元器件,其基础原理为使用第三端栅电极来调控源漏两端电极之间的电流。通过外加电场调控单个分子中的电荷传输可以实现单分子场效应功能,即符合电子器件微小化发展趋势,也为单分子尺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多契机。然而,如何在单分子水平上构建高效可靠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一直存在巨大的挑战。最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郭雪峰课题组和杨金龙课题组开发了国际上第一种基于离子液体栅和石墨烯基单分子器件平台的单分子场效应器件,实现了单分子电荷输运的高效控制。
 

基于离子液体栅的石墨烯基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效果图

近年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郭雪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基于其实验室前期开发的石墨烯基单分子器件平台(Science, 2006, 311, 356; Acc. Chem. Res., 2015, 48, 2565),研制了单分子光开关等功能器件(Science,2016, 352, 1443; J. Phys. Chem. Lett., 2017, 8, 2849),探索了单分子尺度的立体电子效应(Nano Lett., 2017,17, 856)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本征规律(Sci. Adv., 2016, 2, e1601113; Small Methods, 2017, 1700071; Sci. Adv., 2018, 4, eaar2177; Nat. Commun., 2018, 9, 807; Nano Lett., 2018, 18, 4156),并应邀撰写了两篇系统性的权威综述(Chem. Rev., 2016, 116, 4318; Chem, 2017, 3, 373),掀起了单分子电子学领域的复兴和研究热潮。

最近,他们在课题组已有的石墨烯基单分子异质结的基础上首次引入离子液体栅极,通过施加栅压形成有效的双电层静电场,以此构建石墨烯基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具体从电化学窗口以及正负栅压下双电层的对称性等方面考虑,他们筛选了一种阴阳离子尺寸匹配的离子液体(DEME-TFSI);这种离子液体栅的双电层厚度约为0.75 nm,能够在较小的栅压范围内产生强静电场,从而有效地调控分子的能级。由于离子液体的凝固点较低(~180 K),可以实现较大温度范围内连续的栅压调控。这种器件结构克服了长期困扰该领域的短沟道效应,为构建高性能的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和研究与分子轨道能级相关的量子输运效应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功能分子方面,他们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杨金龙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系列联苯分子结构,通过改变苯环的数目调控分子的长度,研究分子长度对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对于三联苯和六联苯分子体系,随栅压从负值变到正值,器件的电导特性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因此在非氧化还原活性分子体系,他们首次实现了双极性单分子场效应功能。结合理论,作者计算了不同栅压下分子器件的透射谱。结果表明,在三联苯和六联苯分子体系中,随栅压值从负到正的变化,分子轨道能级相对于石墨烯费米能级逐渐下移,HOMO轨道主导器件的导电性;当LUMO轨道比HOMO轨道更靠近石墨烯电极的费米能级后,LUMO则取代HOMO成为器件导电性的主要贡献轨道,由此表明通过栅压调控可实现载流子由空穴到电子的转变。
 

分子轨道LUMO和HOMO的偏压依赖性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有望产生微电子器件微小化的芯片集成颠覆性核心技术。北京大学的郭雪峰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杨金龙教授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为辛娜博士、李星星博士和贾传成博士。该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大学等项目的支持。

该论文作者为:Na Xin, Xingxing Li, Chuancheng Jia, Yao Gong, Mingliang Li, Shuopei Wang, Guangyu Zhang, Jinlong Yang, Xuefeng Guo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07465):

Tuning Charge Transport in Aromatic‐Ring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via Ionic‐Liquid Gating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4026, DOI: 10.1002/anie.201807465

导师介绍

郭雪峰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8666

杨金龙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4848


来源:X-MOL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纳米周报# 刷新单分子二极管的最高纪录
 2
 《自然》《科学》一周(9.07-9.13)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2
 《自然通讯》:欧洲研究人员开发出由石墨烯纳米带制造的纳米晶体管
 2
 Adv. Mater.:二维范德华异质结构的新机遇:制作陡坡晶体管
 2
 顶刊动态|4月份Science材料前沿科研成果精选
 2
 基于石墨烯电极的视网膜假体有望为视网膜退化患者带来光明
 2
 全新石墨烯晶体管诞生:可造100GHz CPU
 2
 石墨烯“打底” 中国科学家制备出高速晶体管
 2
 石墨烯“打底” 中国科学家制备出高速晶体管
 2
 首个石墨烯-钙钛矿杂化光电晶体管
 2
 通过纳米厚度分子层诱导ad hoc静电来调控石墨烯晶体管
 2
 新材料之王 石墨烯让处理器“飞起来”
 2
 中国研制出垂直结构“硅-石墨烯-锗晶体管”超高速晶体管再获突破
 2
  “网状的碳”是更快DNA测序的关键
 1
  等离子体宏观制备石墨烯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哥廷根大学:石墨烯可提高超分辨率显微镜性能
 1
  国防科大打造史上最薄石墨烯灯泡,有望用于未来手机屏幕和芯片
 1
  加拿大公司在石墨烯橡胶研发获突破
 1
  上海交大报道黑磷制纳米材料 用于神经、血管再生和免疫稳态
 1
  双层-双层转角石墨烯中的关联绝缘态研究获进展
 1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 由18个原子组成的环碳问世
 1
  碳纳米管制成的微处理器面世
 1
  我国首个石墨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1
  我科学家成功研制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1
  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涂层防止管道遭到细菌腐蚀
 1
  中国科学家在单层石墨烯力学性质研究中取得进展
 1
 "它"号称能秒杀OLED?
 1
 #薄膜材料与表面工程周报#丰桥科技大学(日本)将制备可脑植入的微型薄膜计算机
 1
 #薄膜周报# NASA航天器的新型保温“外衣”
 1
 #薄膜周报#单层二维冰相变研究获进展
 1
 #薄膜周报#厚度低于10nm的尼龙(聚酰胺)滤膜
 1
 #电子材料#首次发现微磁区导电,有望扩展磁存储空间
 1
 #电子材料周报#超晶格设计实现多铁性特征
 1
 #电子材料周报#电子高速公路,想象你的电脑可以被卷起来
 1
 #电子材料周报#浸涂技术开发新型纤维状发光二极管
 1
 #电子材料周报#看电子如何在新材料中“旅行”
 1
 #电子材料周报#史无前例的超导石墨烯薄片
 1
 #电子材料周报#芯片超材料助力量子计算机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有望实现光通路的硅基超材料
 1
 #高分子材料周报#聚合物纳米凝胶
 1
 #国内材料周报#可塑性可调石墨烯类突触器件的实现
 1
 #国内材料周报#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核控制形核和快速生长
 1
 #国内材料周报#自旋量子通道转换“入住”石墨烯分子条带
 1
 #纳米周报#神奇!石墨烯竟然和大脑碰出“爱情火花”?
 1
 #纳米周报#石墨烯生产新方法,有望实现半价生产
 1
 #纳米周报#源头治理:从光源控制光噪
 1
 #新能源周报#3D打印、石墨烯、新能源三者合体
 1
 #新能源周报#为光伏产业带来革命的新型纳米太阳能电池
 1
 #一周国内材料科研#济南大学研究出用于测定胰岛素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