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奇思妙想:机动车尾气颗粒物用作储能材料
发布:Iron_MAN10   时间:2018/12/20 9:14:18   阅读:3211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本文亮点:

1.本文提出了一种减少机动车尾气中微纳颗粒物(PM2.5等)排放的新方法。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吸附的耦合作用,摩擦电颗粒捕集器可以捕获机动车尾气中的微纳颗粒物,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2.摩擦电颗粒捕集器捕获的微纳颗粒物主要为碳颗粒,直径主要在100纳米至2微米之间。捕获的碳颗粒因其独有的微纳结构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直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循环10万圈容量几乎无衰减。
3. “捕获碳“超级电容器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结合组装为自充电能源系统,可以收集环境机械能驱动电子手表。
4. 本文提出了一种处理废弃碳颗粒物的新技术,将微纳污染物作为储能器件的电极材料实现了废物回收利用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前言】

PM2.5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种大气污染物,是大气中极为细小的颗粒状物质,是造成空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大气污染物,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呼吸和心血管疾病,诱发急性症状,慢性疾病,甚至死亡。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汽车保有量骤增。据环保部《年报》统计,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给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带来巨大压力。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的机动车颗粒物过滤器由于其简单的物理吸附模式很难捕获纳米尺度的粒子,对微纳米材料既是一种浪费,也无法有效的控制环境中PM2.5的排放。同时,它为了避免捕集的颗粒堵塞过滤器,会定期或不定期的燃烧捕集到的颗粒物,这又带来至少2个问题:一是燃烧时的高温引起捕集器(常常为陶瓷材料)开裂,进而降低捕集效率直至失效;二是燃烧后的灰烬仍然会堵塞过滤器。最近,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提出了一种减少汽车尾气中微纳颗粒物(PM2.5等)排放的新方法。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吸附的耦合作用,摩擦电颗粒捕集器(TPF)可以捕获机动车尾气中的微纳颗粒物。这意味着TPF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纳米颗粒物在机动车尾气中的排放,进一步控制了PM2.5对大气环境的污染。TPF捕获的纳米颗粒物主要为碳颗粒,当其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用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循环10万圈容量几乎无衰减。作者也通过分析发现,捕获的碳颗粒物拥有天然的纳米结构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石墨化,从而提高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导电性,有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后,“捕获碳”超级电容器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结合组装为自充电能源系统,可以收集环境机械能驱动可穿戴电子器件。该文章以“Carbon captured from vehicle exhaust by triboelectric particular filter as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发表国际顶级期刊Nano Energy上(影响因子:13.12, DOI:10.1016/j.nanoen.2018.12.025),共同第一作者为硕士生李昕螈和博士生尹星,通讯作者为王杰研究员。 

【核心内容】

基于摩擦起电与静电吸附的摩擦电颗粒捕集器可以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纳米颗粒物,收集到的颗粒物直径在100nm左右,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尾气中PM2.5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图1. 纳米颗粒物的捕获机理及形貌示意图;(a)摩擦电颗粒捕集器的安装位置,
(b)摩擦电颗粒捕集器的工作原理,(c-f)捕获的纳米颗粒物的SEM及TEM图像。
 
摩擦电颗粒捕集器捕获的纳米颗粒物主要为碳元素,Raman及XRD结果表明“捕获碳”具有一定程度的石墨化,XPS与TGA结果表明了“捕获碳”中碳元素的具体存在形式,孔径及粒径分析结合SEM,TEM图像表明了“捕获碳”的纳米结构。
 

图2. “捕获碳”的表征分析;(a)Raman表征,(b)XRD表征,(c)XPS表征,(d)TGA表征,(e)氮吸脱附曲线,(f)粒径分析。
 
“捕获碳”无需再经过化学处理可以直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器表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循环充放电100000圈,容量几乎无衰减,库伦效率几乎接近100%。电流电压曲线在0-1V电压范围内接近矩形,并且在较宽的扫描速率范围内具有相近的电容值,表现良好的电容性能。恒电流充放电曲线接近对称三角形,具有明显的双电层特性。超级电容器在0.05,0.2,0.5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1.11,0.78,0.64mF/cm2的比电容值。电流密度增加20倍,电容器的容量衰减为51%。
 

图3. “捕获碳”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的电化学性能;(a)CV曲线,(b)恒电流充/放电曲线,
(c)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容量,(d)EIS曲线,(e)充放电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f)功率密度与能量密度关系图。
 
将超级电容器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结合组装为自充电能源系统,2Hz到5Hz的频率变化使得等效电流的输出从17.24到44.60µA. 自充电能源系统的电量输出也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同时,自充电能源系统可以实现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间歇性工作仍能连续驱动可穿戴电子器件,比如电子手表。
 
图4.基于超级电容器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结合的自充电能源系统的性能; (a)自充电能源系统的示意图及实物图,(b)自充电能源系统的电路图,
(c)自充电能源系统的电流输出,(d)自充电能源系统的电量输出,(e)自充电能源系统驱动电子手表电压时间曲线图。
 
Xinyuan Li, Xing Yin, Wei Wang, Huabo Zhao, Di Liu, Linglin Zhou, Chunlei Zhang, Jie Wang, Carbon captured from vehicle exhaust by triboelectric particular filter as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Nano Energy, 2018, DOI:10.1016/j.nanoen.2018.12.025


来源:能源学人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电子材料#物理学家在量子电子学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1
 #纳米周报#源头治理:从光源控制光噪
 1
 《自然》《科学》一周(2.6-2.12)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1
 ACS Nano:一步法制备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黑磷烯平面超级电容器
 1
 Adv. Energy Mater. 南京大学:柔性可穿戴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1
 Adv. Mater.:高度掺氮的3D石墨烯网络用作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
 1
 Angew. Chem.:水系超级电容器体积能量密度新纪录:一类超高密度无金属多级孔碳储能材料
 1
 阿肯色大学开发出高功率、低成本超级电容器薄膜电极材料
 1
 把太阳能储存起来,可以靠盐湖
 1
 不同晶型MnO2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
 1
 材料科学:关于孔隙的故事
 1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瓶颈”获突破
 1
 充电几秒钟通话数小时 新型纳米材料可让手机速充
 1
 从显示器到癌症治疗 纳米颗粒物有望引发产业变革
 1
 大连化物所:石墨烯基线形串联超级电容器
 1
 大连化物所二维金属碳化物基储能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1
 大连化物所吴忠帅Adv. Funct. Mater.:一步制备石墨烯集成化微型超级电容器
 1
 多孔生物质炭材料,打造更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
 1
 俄芬科学家联合研发出柔性超级电容器
 1
 二维金属碳化物基储能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1
 沸石咪唑酯骨架衍生碳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超级电容器的性能
 1
 干法室温改性对活性炭电极性能的影响
 1
 高分子材料周报#含聚合物凝胶的超级电容器
 1
 规模化制备高度集成微型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1
 合肥研究院等研制出硫掺杂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1
 合肥研究院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材料构筑及应用方面取得进展
 1
 合肥研究院在高性能超级电容器材料构筑及应用方面取得进展
 1
 合工大研发石墨烯薄膜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1
 河北农业大学在储能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1
 华中科技大学郭新团队Small:用于柔性固态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银量子点修饰MoO3和MnO2纸状自支撑薄膜
 1
 监测大气污染有了“火眼金睛” 实时识别大气颗粒物
 1
 将水性油墨直接喷墨印刷到柔性全固态石墨烯混合微型超级电容器上
 1
 金属化纸张能被制成柔性、可折叠的超级电容器
 1
 举杯共饮,同庆工程师们研发出新型储能材料
 1
 科学家在石墨烯量化制备及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1
 可穿戴电子产品如何持续供电?东华研究的这款新型发电织物“智能又靠谱”!
 1
 麻省理工研发出无碳新材料超级电容
 1
 美国回收塑料垃圾制储能纳米材料 可制用于电动汽车的超级电容器
 1
 南工大陈苏团队《德国应化》微流体气喷纺丝法构筑纤维基超级电容器新进展
 1
 南开大学黄毅教授系统评述:基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新型可拉伸超级电容器
 1
 潘峰课题组研发新型超高比表面积纳米介孔碳储能材料
 1
 铍对Al-34%Mg共晶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1
 汽车零部件清洁度的测试方法
 1
 青科大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1
 轻质超薄碳纳米超电容在天津大学问世 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的理想电源
 1
 曲良体教授课题组《Adv. Mater.》:在微尺寸超级电容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
 上海交大机械动力学院机器人所研究团队在《Science Robotics》发表软体爬壁机器人论文
 1
 深圳先进院在电介质储能材料领域获进展
 1
 神奇的碳材料纳米刷:刷新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新高度
 1
 石墨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材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