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课题组《PNAS》:设计高韧性、低滞后性的可拉伸材料
发布:blast_k   时间:2019/4/28 17:16:44   阅读:2079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柔性可拉伸材料(高弹体、凝胶等)在可拉伸电子器件、软体机器人、药物释放和组织再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大多数应用场景需要可拉伸材料具有低滞后性和高韧性--即材料在正常工作范围内的拉伸和恢复过程中耗散较少的能量,当出现裂纹时在裂纹尖端区域耗散较多的能量以阻止裂纹的扩展。但是,材料的韧性和滞后性通常具有正相关性,从而不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单一聚合物网络具有低滞后性和低韧性(图1A)。目前常用的增韧策略是在第一层主网络中添加填充颗粒或第二层弱聚合物网络以引入牺牲键来提高其韧性(图1B)。但这种方法会显著提高其滞后性,从而使其无法应用到软体机器人、传感器和制动器等器件中。并且不管引入的牺牲键是否能自修复,这一类韧性材料的疲劳阈值都远低于其断裂韧性。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锁志刚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打破韧性和滞后相关性,同时实现高韧性和低滞后性的设计原理。该原理利用具有高模量的纤维和低模量的基体通过强界面粘接形成复合材料(图1C)。在裂纹尖端,纤维和基体的高模量比能显著降低裂尖附近的应力集中,使一大段纤维被高度拉伸。当纤维断裂时,整个高度拉伸区域内的弹性能被释放。这一过程类似于单一聚合物网络的断裂过程。但是在单一聚合物网络中,只有裂尖的一层分子链被高度拉伸,当裂纹扩展时,存储在这一层分子链中的弹性能被释放。而复合材料中的高度拉伸区域的尺寸高出分子链长度数个量级,从而实现高韧性。只要基体和纤维材料具有低滞后,并且界面粘接足够强,合成的复合材料就能保持低滞后性。同时材料的抗疲劳性能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模型材料验证了这一设计原理。通过改变材料前驱体的基体(A)和固化剂(B)的配比,可以在很大范围内调节PDMS的模量,但是保持其断裂韧性基本不变。作者将硬PDMS(A:B=10:1)薄膜切割成纤维,然后与软PDMS(30:1)的前驱体混合固化,形成复合材料。PDMS纤维和基体都具有低滞后性(~5%)和低韧性(~300J/m2),但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能超过10,000 J/m2,同时保持低滞后性(~5%)(图1D-E)。


图1  具有不同网络结构的可拉伸材料的韧性和滞后性。

当拉伸具有预制裂纹的均匀硬PDMS(10:1)时,样品被拉伸到原始长度的1.12倍时即发生快速断裂(图2A)。而复合材料(纤维:10:1,基体:30:1)在被拉伸到1.5倍时,裂纹尖端钝化,但仍没有扩展(图2B)。继续拉伸时裂尖分叉沿着纤维/基体界面扩展。当拉伸到1.9倍时,样品因为纤维断裂而发生整体破坏。当施加最大拉伸率为1.2 的循环载荷时,均匀硬PDMS中的裂纹在第一个周期中就快速扩展,贯穿整个样品(图2C)。而复合材料中的裂纹在前1,000个周期中缓慢扩展到基体和纤维的界面,但之后在100,000个周期中也没有进一步扩展(图2D)。


图2 均匀PDMS和复合PDMS的断裂和疲劳测试

当拉伸没有预制裂纹的样品时,硬PDMS(10:1)能被拉伸1.9倍,软PDMS(30:1)能被拉伸2.5倍左右,复合PDMS的拉伸率和硬PDMS基本相同(图3A)。和有预制裂纹的样品结果(图3B)相比,可以发现均匀PDMS对裂纹非常敏感,有裂纹样品的拉伸率远小于没有裂纹的。而复合PDMS对裂纹不敏感,有无裂纹的样品均能被拉伸1.9倍左右。当循环加载时,所有材料都表现出低滞后性(图3C),软、硬PDMS中的裂纹均快速扩展,但是复合PDMS中的裂纹扩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图3D)。


图3 均匀PDMS和复合PDMS的应力-应变曲线,滞后曲线和疲劳裂纹扩展曲线

可拉伸复合材料同时实现高韧性和低滞后性的原理依赖于两个条件:(1)纤维和基体材料的高模量比;(2)纤维和基体的强粘接。作者进一步验证了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实验发现,当基体和纤维的模量相同时,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和两种组分材料的断裂韧性基本相同。随着基体弹性模量的下降,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随之增加,直到达到一个平台。依次固化的PDMS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和拓扑缠结形成较强的界面(图4),从而阻止纤维和基体之间的相对滑动。为了验证强界面的重要性,作者利用氨纶纤维(Spandex)和PDMS基体合成复合材料并测试其力学性能。由于氨纶和PDMS之间的界面粘接非常弱,当基体中出现裂纹时,纤维相对于PDMS滑动,不能阻止裂纹的扩展,裂纹在较小的拉伸变形下贯穿整个基体。


图4  依次固化的PDMS界面之间的粘接强度

纤维的分布方式也会影响复合材料抵抗裂纹的性能。单向分布的纤维能阻止垂直于纤维方向的裂纹扩展,但裂纹可以沿着纤维方向扩展。类似于传统的纤维层压复合材料,具有多层交叉纤维的可拉伸复合材料能抵抗多个方向的裂纹扩展,但层间依然容易剥离。可以预见的是,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复合材料应该能抵抗任意方向的裂纹扩展。3D打印等加工技术的发展使该类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成为可能。这一原理适用于高弹体、凝胶或者高弹体/凝胶复合材料。该类材料的发展为制造低耗散、抗疲劳的软体机器人和人机界面奠定了材料基础。

该研究工作发表于PNAS。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博士后王正锦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及链接:

Zhengjin Wang, Chunping Xiang, Xi Yao, Paul Le Floch, Julien Mendez, Zhigang Suo,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201821420.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3/07/182142011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宁波材料所:剪纸艺术打造超高稳定性、可拉伸柔性太阳能电池
 2
 深圳先进院柔性可拉伸传感器研究取得进展
 2
 用于柔性和可拉伸电子设备的银纳米线电喷印技术
 2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王磊研究员和李晖副研究员:柔性可拉伸传感器研究取得进展
 2
  柔性微型机器人可在体内“游泳”
 1
  西安电子科大郝跃院士团队研制出柔性高亮度紫光LED
 1
  西安交大合成耐高温柔性环氧薄膜电介质材料
 1
  中国石化成功研发户外塑料制品专用料
 1
 《JMCC》:宁波材料所研发柔性白光发射显示材料
 1
 3D打印出柔性防护铠甲
 1
 80后博士后史浩飞,石墨烯材料研究领军人物
 1
 Adv. Mater. || 用于可拉伸介电材料的液态金属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
 1
 Adv. Mater: 3D打印高刚性&韧性多核壳架构网格
 1
 Chem. Mater. | 一种适用于人工皮肤的高韧性自发电水凝胶
 1
 Nature:钙钛矿单晶,柔性?
 1
 Solar RRL:三元策略实现功能多样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1
 北大胡又凡团队:实现了可以洗涤的织物压力传感器!
 1
 北海道大学龚剑萍教授团队《Adv. Mater. 》:史上最韧材料!
 1
 北京化工大学潘凯研究员和北京科技大学李从举教授合作:基于褶皱纳米纤维膜的柔性可拉伸摩擦纳米发电机
 1
 北京化工大学潘凯研究员课题组:具有连续梯度褶皱结构的高性能柔性压力传感器
 1
 变废为宝!黄维院士团队:用刮下来的鱼鳞做柔性电致发光器件
 1
 步入柔性时代的新型显示技术——机遇与挑战
 1
 陈济桁| 美空军实验室科学家发现独特的可拉伸导体
 1
 打破国外垄断 我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诞生
 1
 单结刚性16.67%!柔性14.06%效率!宁波材料所研发有机太阳能电池原型器件
 1
 德国RepRap推出高柔性的TPU 93 软质塑料3D打印丝
 1
 德国大学利用再生原料开发出柔性的纤维板
 1
 东华大学:可批量化制备的高输出功率柔性可穿着热电织物取得新突破
 1
 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团队:可拉伸智能变色纤维
 1
 东华大学游正伟教授团队Nano Energy:高度可拉伸,透明,耐用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适用于宽温度范围内的能量收集和运动传感
 1
 东华大学俞建勇、丁彬团队开发出柔性钛酸钡陶瓷纳米纤维膜
 1
 多功能感知的新型柔性电子皮肤
 1
 俄罗斯科学家开发高强度高韧性透明铝的生产技术
 1
 发电机风扇叶片的柔性阵列涡流检测
 1
 福建物构所多孔有机聚合物膜研究取得新进展
 1
 复旦大学吴仁兵Adv. Funct. Mater. : 一种电驱动型柔性电磁吸收器
 1
 高韧性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生产工艺及力学性能
 1
 更柔、更耐用--使用新型弹性体实现可拉伸、抗撕裂、稳定并可自修复的有机柔性半导体
 1
 合肥研究院等研制出硫掺杂石墨烯基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
 1
 河工大苑文静副研究员课题组:MXene/聚合物纤维毡用于超高灵敏度、宽传感范围的柔性多功能应变传感器
 1
 华中科技大学郭新团队Small:用于柔性固态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银量子点修饰MoO3和MnO2纸状自支撑薄膜
 1
 华中科技大学李露颖/高义华团队:基于仿生微结构的高性能柔性MXene压阻传感器研究进展
 1
 华中科技大学陶光明教授团队:用于个人热调控的具有柔性和鲁棒性的生物基微结构彩色纺织品
 1
 化学所在有机场效应光电功能集成器件方面取得新进展
 1
 化学所制备柔性可穿戴太阳能电池
 1
 基于化学势能作用的自供能柔性多功能传感器研究获进展
 1
 吉林大学孙俊奇教授课题组: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粒子增强增韧的高强度自修复与可循环利用水凝胶
 1
 将“简单”做到极致:天然小分子一步制备功能聚合物材料!
 1
 将水性油墨直接喷墨印刷到柔性全固态石墨烯混合微型超级电容器上
 1
 具有高电压放电平台的柔性水系锌基混合离子电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