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Nano Lett.:铝锗纳米线固态反应的原位TEM分析
发布:blast_k   时间:2019/5/5 8:53:20   阅读:1792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研究背景】

在电子、光电子、能量转换和自旋电子学等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半导体纳米线器件。为了将这些半导体纳米线结合到纳米电子应用中,需要实现低欧姆电阻接触,使用Si中的硅化工艺或Ge中的锗化工艺,以有效地从器件注入电流和提取电流。在硅化物相或锗化物相和半导体纳米线间实现电接触,降低源极/漏极和沟道之间的电接触电阻。然而,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线之间的接触质量大大限制了这些器件的效率以及在新型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成果简介】

近期,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Martien Den Hertog教授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纳米线的原位TEM研究,其中铝金属进入锗半导体纳米线以形成极其突然和洁净的轴向金属-半导体界面。采用两种不同的局部加热方法,研究了铝与锗纳米线在TEM中的原位固相反应。在250-330℃之间,Al侵入Ge纳米线的反应界面反应速率受扩散过程的限制。EDX表征揭示了转化后的铝芯纳米线的三维截面,分别被一层薄的纯Ge(∼2 nm)、Al2O3(∼3 nm)和含有Al2O3 (1 nm)层的Ge包裹。Al核周围存在含Ge的壳,表明Ge通过表面扩散扩散回金属储层,通过EDX检测可以得到证实。将扩散方程拟合到动力学数据中,可以提取两种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与文献中关于Al的自扩散的扩散系数的良好一致性。该成果近日以题为“In 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of Aluminum−Germanium Nanowire Solid-State Reaction”发表在知名期刊Nano Lett.上。

【图文导读】

图一:原位焦耳加热Ha或Hb进行铝锗原位传播实验


 
(a)原位Ha加热的样品TEM图像

(b-c)在250℃和330℃下,原位加热Hb实验TEM图像。

(d) 在Δv=0.575 V时,两个相反传播方向转换段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e-f) 在250°C和330°C,转换段的长度随时间的变化。

图二:利用Ha技术并排传播的纳米线的高角度环形暗场STEM


(a)反应开始前的样品

(b)交换反应后的样品

(c)两个NWs顶部转换段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d)底部转换段长度与时间的关系

图三: EDX定量Ha中纳米线的元素


 
(a)Ha加热后,EDX超图显示不同的元素。

(b- c) 利用定量三维化学重建模型,确定交换后的NW剖面(即由NW黄色框定义线剖面)

(d) NW横截面化学重建的示意图。

图四:EDX分析铝层结构


 
(a)在380℃下, Hb加热进行相位传播后,STEM图像

(b) EDX超图

图五:HAADF STEM图像及其建议机理


锗原子可以通过表面通道扩散到铝储层,铝原子通过体积扩散提供给反应界面。

【小结】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直接焦耳加热Ha和控制温度Hb加热实验,对固态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原位TEM研究。Al和Ge扩散行为的不对称性使得能够通过热退火形成金属/半导体纳米线异质结构。铝-锗异质结构在250℃开始的低温下形成。低温下的动力学结果表明,Al- Ge纳米线的传播受到Al链段的自扩散控制。通过EDX可以观察到Ge通过表面通道扩散到Al层。通过两种热退火技术,EDX证实了单晶Al-纳米线的形成,揭示了一种双核壳结构,铝核被一层薄的Ge覆盖,同时,铝核也被另一个低Ge浓度区域的Al2O3壳覆盖。两种加热技术的反应动力学表明,通过Ha加热可以获得与Hb实验中相似的低温,使得仅用电气控制来制造短沟道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降低到10 nm以下,与光刻工艺的空间分辨率无关。结果表明,TEM是理解和控制Al和Ge材料组合的有力工具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文献链接:In 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of Aluminum−Germanium Nanowire Solid-State Reaction (Nano Lett., 2019, DOI: 10.1021/acs.nanolett.8b05171)

本文由材料人金属组大兵哥编译。

来源:材料牛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长沙高新区:3D打印高强铝合金粉末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1
 2015国内铝市或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1
 2017年我国传热铝复合材料或达85万吨
 1
 3-4月Nature材料前沿科研成果精选
 1
 BMW M850i 定制版,使用陨石和3D打印来制造部件
 1
 iPhone6S/6S Plus重量增加并非是因为新铝合金材料
 1
 MIT研发基于纳米线的高性能柔性电容器
 1
 Nano. Lett.:单晶硅纳米线确实可以长到厘米长度!
 1
 Nat.Commun:利用纳米尺度的力学不稳定性实现超低刚度金属
 1
 Nature 子刊:利用位错合成嵌入二维材料中的一维纳米线
 1
 Nature:将分子束外延应用于设计纳米线量子器件
 1
 Nature盘点: 8月材料领域重大进展
 1
 SnO2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特性
 1
 TiAl合金表面NiCrAlY涂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1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钒铁合金中主次元素含量
 1
 X射线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燃料油中铝、硅、硫、钒
 1
 阿斯顿?马丁将推两款新车 全铝平台打造
 1
 白光中的绿黄色差有救了?沙特科学家采用纳米线LED做到了
 1
 半导体所在锑化物纳米线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1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印刷含银纳米线集成电路的新技术
 1
 苯基荧光酮沉淀捕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痕量锗
 1
 比水轻!新方法设计出超轻铝晶体
 1
 玻璃的终极形态 “透明铝”研制成功
 1
 不同膜胞尺寸铝多孔氧化膜的制备
 1
 超声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快速测定海蜇制品中铝的残留量
 1
 触摸屏:迫切需要新型透明导电材料
 1
 传iPhone 7采用防水设计 抛弃全铝机身设计
 1
 纯铝微弧氧化-电泳膜层制备工艺及其耐蚀性
 1
 单晶硅原料中铝的分离和测定
 1
 导电银-纳米线光敏聚合物复合材料:3D打印可实现更高的功能
 1
 德国一工程师发明塑料与铝粘合技术
 1
 等离子体纳米天线的阵列可驱动新一代荧光传感器发展
 1
 碘化铵挥发与分离制样技术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锗、锡、锑的运用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白云鄂博富钾板岩中铁、钙、镁、铝和钡的含量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多元脱氧剂中钙钡铝磷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铬矿石中硅、铝、镁、铁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铬矿中5种化学成分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磷铁中磷、锰、钛和铝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铝及铝合金中1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镁钕合金中3种杂质元素的含量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轻质隔墙板中镁钙铝铁锰氯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钛铁中钛、铝、硅、磷、铜和锰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稀土产品和中间控制样品中的铝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锡锗中间合金中锗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中铝的含量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钪镓锗铟镉铊时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面制食品中铝
 1
 电子材料一周纵览
 1
 顶刊动态 | Nature子刊/AM/Nano Letters等纳米材料最新学术进展精选汇总
 1
 顶刊动态|AFM/JACS/Small等一周中国学术进展汇总(5.26-6.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