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Nat. Commun.:原位观察非晶成核机制
发布:Iron_MAN10   时间:2019/7/19 8:42:07   阅读:1192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简介】

块状金属玻璃(BMG)具有高强度,低刚度和高弹性应变限制等力学性能,但由于延展性较差阻碍了BMG的广泛应用。目前研究已知延展性差与单剪切带形成与在低应变下快速传播有关,但由于实验条件受限,对剪切带的起源研究没有更深的了解。

【成果简介】

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Thomas C. Pekin(第一兼通讯作者)以及Andrew M. Minor(共同通讯作者)发表题为“Direct measurement of nanostructural change during in situ deformation of a bulk metallic glass”的文章。研究人员通过原位纳米束电子衍射,观察到Cu46Zr46Al8剪切带形成期间局部短到中等范围原子有序的变化,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出由剪切转变区激活引起局部有序的类似减少,为非晶剪切带成核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图一:实验思路
(a) 环形暗场(b) NBED示意图;橙色:二次对称;蓝色:四重对称;黄色:无对称。


图二:原位过程中的应变以及顺序映射
(a-e) 形变过程中的应力图(f) 原位测试载荷-位移图(g-k) 形变过程中表现为局部有序(i) 对称区域的相对平均量


图三:Cu46Zr46Al8金属玻璃分子动力学模拟
(a-e)局部von Mises剪切应变(f-j)粗晶粒局部二十面体空间分布

文献链接:Direct measurement of nanostructural change during in situ deformation of a bulk metallic glass(Nat.Commun.,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10416-5)


来源:材料牛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最强蛛丝”超凡韧性基因找到 对设计新型生物材料具重要意义
 1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Adv. Mater.:通过晶格扭曲设计超强中熵单相合金
 1
 俄罗斯研发数据库 新钢种研发速度提升至少10倍
 1
 二维材料,材料界的一场新革命
 1
 美学者运用“白色石墨烯”夹层,大幅提升陶瓷材料的延展性和强度
 1
 中国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可耐3000度高温,已应用高超音速领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