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失效分析 陶瓷
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石墨烯纳米带再登《Science》!可在非金属基底上直接合成!
发布:Iron_MAN10   时间:2020/7/20 15:06:15   阅读:896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原子级上精确控制的石墨烯纳米带(GNR)由于其特殊的电子结构、磁性边缘状态、载流子传输特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已发表了多篇《Science》/《Nature》。 研究者们通过设计有机分子,然后在超高真空条件下进行表面催化反应,已经实现了GNR在金属基底上的制备,如前两年《Science》上报道的在Au(111)单晶表面成功合成了带有纳米孔结构的GNR。GNR的常规合成策略是基于分子内碳-碳(C-C)键的形成,该键会通过热刺激的环脱氢反应导致环化,然后进行分子间C-C偶联(前体单元的缩聚反应,图1A)。但是,金属基底固有的高密度低能电子态无法使合成的GNR进行充分的电子去耦,从而遮盖了GNR的电子结构,限制了其应用。另一方面,虽然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多用途化学活性可用于多相催化,但对于分子内环化而言,金属氧化物缺乏表面催化活性来引发金属基底上的环脱氢反应。因此,用于金属基底上的合成策略不适用于在非金属基底上直接合成平面GNR。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A.-P. Li和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K. Amsharov等人提出了一种可以直接在半导体金属氧化物表面上形成原子级精确GNR的合成方法。该方法通过热处理实现了预先设计的连续活化C-Br键、C-F键、脱氢成环过程。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光谱方法证实了该方法实现了之字形边界的平面扶手椅型GNR的合成,同时作者揭示了GNR与金红石型TiO2基底之间的弱相互作用。该研究以题为“Rational synthesis of atomically precise graphene nanoribbons directly on metal oxide surfaces”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

【表面合成策略】

为了实现表面GNR的合成,作者将含有三个蒽结构的双溴端基分子DBDFTA(10, 10’-二溴-1’, 4’-二氟-9, 9’:10’, 9’-三蒽)作为反应物分子在TiO2表面反应(图1C)。该分子(1)的合理设计为后续的控制连续反应打下了基础,其末端溴原子官能化确保了缩聚步骤,而叔丁烷的非平面几何形状则促进了缩聚步骤。这种前体构象削弱了与底物的相互作用,从而在分子间C-C键形成过程中保证了足够的前体迁移率并使空间位阻最小。整个过程首先通过活化C-Br键构建蒽的长链分子结构(2),然后通过活化C-F键使蒽之间进行分子内构建,从而形成更大的芳环(3)。每个C-F键均具有消除HF所需的单独富电子体系,并且它们占据了同一中央蒽嵌段内的对位,从而提供了有效环化所需的构型。此外,由于蒽单元之间单键的自由旋转,表面Ti原子对所有C-F键的激活不受几何约束的限制。最后借助大芳环上的应力,通过脱氢反应构成大芳环体系(4)。
 

图1 纳米石墨烯形成的表面合成策略

【GNR的结构与表征】

作者利用低温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进行表征以评估反应产物(图2a,2b)。在形成上述大芳环体系之后,作者将基材放在约670 K的温度下进行退火。在获得的大尺寸STM图像中,作者观察到了主要位于化学活性位点上的具有笔直和细长特征的区域边界(图2C),该结果表明GNR在表面的成功合成。为了进一步验证,作者集中研究了平坦表面上的单个分子,通过STM尖端诱导操纵来确定基于sp2碳的刚性结构(图2D)。结果表明,施加负偏压电压脉冲会导致整个分子旋转,而不会扭曲其笔直的几何形状。而且,如图2B(蓝线)所示,该旋转的分子变得更平坦。与低聚蒽中间体(2)相比,其表观高度降低了约50%,且高度仅由两端主导,证明了GNR的完全平面化。
 

图2低聚蒽转变为石墨烯纳米带

【与基底的弱相互作用】

作者通过STM对GNR中的HOMO、HOMO+1、LOMO、LUMO+1结构进行了分析。图3A显示,有限的GNR由六个前体单元组成,它们吸附在两个(2×1)的区域边界上。STM的实际观察结果与自旋相关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图3B)和相应的未占据态的STM图像模拟(图3C)中由两个氢钝化的之字形末端终止的有限GNR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预期对称性相符。该实验与模拟的良好一致性不仅证实已成功实现了原子级精确GNR的合成,而且还证实了所得GNR与金红石型TiO2基质之间的弱相互作用。此外,作者发现了GNR中的磁性基态,并且GNR的电子与基底之间处于去耦状态(和金属基底上不同),因此有望进一步测试负载于TiO2基底上GNR的载流子运输性质,为未来探究其固有的传输性质提供了可能。
 

图3有限GNR中的自旋极化终态

总结:作者提出了在金红石TiO2(011)-(2×1)表面上的原子级精确GNRs的直接合成的方法。其预先设计的多步骤表面合成方法包括顺序缩聚、环脱氢氟化和环脱氢反应。这些热处理的过程实现了之字形边界的平面扶手椅型GNR的合成。同时该研究揭示了GNR与金红石型TiO2基底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为未来探究GNR固有的传输性质提供了可能。

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6/24/science.abb8880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自然通讯》:欧洲研究人员开发出由石墨烯纳米带制造的纳米晶体管
 2
 基于石墨烯电极的视网膜假体有望为视网膜退化患者带来光明
 2
 科学家首次合成具有拓扑性质石墨烯纳米带
 2
 牛津大学今日Nature:石墨烯领域获新突破!纳米带还可以这么玩
 2
 上海微系统所等制备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纳米带
 2
 石墨烯纳米带首次可控稳定发光 有望促进新型光源发展
 2
 新方法!研磨出的纳米带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墨烯纳米带可实现超敏感质量检测
 2
  “网状的碳”是更快DNA测序的关键
 1
  等离子体宏观制备石墨烯取得突破性进展
 1
  哥廷根大学:石墨烯可提高超分辨率显微镜性能
 1
  国防科大打造史上最薄石墨烯灯泡,有望用于未来手机屏幕和芯片
 1
  加拿大公司在石墨烯橡胶研发获突破
 1
  上海交大报道黑磷制纳米材料 用于神经、血管再生和免疫稳态
 1
  双层-双层转角石墨烯中的关联绝缘态研究获进展
 1
  碳家族再添新成员 由18个原子组成的环碳问世
 1
  我国首个石墨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1
  我科学家成功研制超平整石墨烯薄膜
 1
  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涂层防止管道遭到细菌腐蚀
 1
  中国科学家在单层石墨烯力学性质研究中取得进展
 1
 "它"号称能秒杀OLED?
 1
 #薄膜周报# NASA航天器的新型保温“外衣”
 1
 #薄膜周报#单层二维冰相变研究获进展
 1
 #薄膜周报#厚度低于10nm的尼龙(聚酰胺)滤膜
 1
 #电子材料#首次发现微磁区导电,有望扩展磁存储空间
 1
 #电子材料周报#超晶格设计实现多铁性特征
 1
 #电子材料周报#电子高速公路,想象你的电脑可以被卷起来
 1
 #电子材料周报#浸涂技术开发新型纤维状发光二极管
 1
 #电子材料周报#看电子如何在新材料中“旅行”
 1
 #电子材料周报#史无前例的超导石墨烯薄片
 1
 #电子材料周报#芯片超材料助力量子计算机发展
 1
 #电子材料周报#有望实现光通路的硅基超材料
 1
 #国内材料周报#可塑性可调石墨烯类突触器件的实现
 1
 #国内材料周报#首次实现石墨烯单核控制形核和快速生长
 1
 #国内材料周报#自旋量子通道转换“入住”石墨烯分子条带
 1
 #纳米周报# 刷新单分子二极管的最高纪录
 1
 #纳米周报#神奇!石墨烯竟然和大脑碰出“爱情火花”?
 1
 #纳米周报#石墨烯生产新方法,有望实现半价生产
 1
 #纳米周报#源头治理:从光源控制光噪
 1
 #新能源周报#3D打印、石墨烯、新能源三者合体
 1
 #新能源周报#为光伏产业带来革命的新型纳米太阳能电池
 1
 #一周国内材料科研#济南大学研究出用于测定胰岛素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1
 “白色石墨烯”可大幅提升陶瓷材料性能
 1
 “白石墨烯”与石墨烯配对制备超薄电子器件的新方法
 1
 “吃雾”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可减少大气污染
 1
 “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可将二氧化碳转成液态燃料
 1
 “钢筋石墨烯”—— 100倍于钢材强度的超级材料面世
 1
 “魔角”石墨烯位居榜首
 1
 “三合一”石墨烯基太赫兹探测器问世
 1
 “石墨烯之父”又发现超级材料:或是半导体的未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