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消息正文
“行走的空调”——东华大学研发出新型面料帮您在夏天保持凉爽
发布:Iron_MAN10   时间:2020/8/19 15:14:05   阅读:1400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

炎炎夏日,站在窗边,听着聒噪的蝉声,看着路上稀稀落落的行人和车辆、还有那因为高温而显得模糊不清的路面,你不禁又调低了空调的度数,嘴里喃喃:“太热了太热了,迟点再出门吧”

空调本是人类夏季不可缺少的伙伴之一,但是它带来的环境影响让人们对其又爱又恨:能源危机被认为是21世纪最紧迫的问题,全球15%的电力消耗来自冷却系统。然而,个人制冷仅需要在人体自身的“微气候”中进行热管理即可实现,也就是说现今的制冷方式对于能源而言着实浪费!对此,东华大学的丁彬教授、斯阳研究员等人设计出一种可以在不使用任何电力情况下降温的材料FPU-BN,FPU-BN膜是通过聚合物(聚氨酯)、疏水型聚合物(氟化聚氨酯)和一种导热填料(氮化硼纳米片)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机制备的(图1a)制成的,可有效将热量从身体散发出去,同时又透气、防水且易于制造,不同于现有的降温技术:被动激活冷却机制或者体积大、重量大不适用于日常生活。该成果以“Thermoconductive, Moisture-Permeable, and Superhydrophobic Nanofibrous Membranes with Interpenetrated Boron Nitride Network for Personal Cooling Fabric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杂志。


图1 (a)FPU/BN膜的制备与结构示意图;(b)FPU/BN膜的防水性、透气性和热传导的示意图
 

FPU-BN膜的制备与表征

用不同的BN纳米片(BN质量浓度为0、6、12、18和24%)制备了FPU-BN膜,所得膜形貌如图2a-e所示:随着BN含量的增加,BN纳米片随着纺丝射流一起沿着轴向堆积在FPU纳米纤维表面,呈线性的有序排列,纳米纤维相互连接。FT-IR光谱也证实BN纳米片的存在(图2f)上述表征结果证明材料复合膜保持疏水性的多孔结构,以透湿和组织水分渗透。
 

图2 不同BN含量的FPU/BN膜的SEM图像:(a)0(b)6(c)12(d)18和(e)24%(f) 不同BN含量的BN和FPU/BN膜的FTIR光谱

材料表面湿润性测试

文章探究不同BN膜的表面微观结构与湿润性。图3a显示膜表面的高度变化,随着BN含量的增加,膜表面的粗糙度(Ra值)从0.84μm增加到9.06μm;FPU/BN膜也从疏水状态转变为超疏水性状态;从图3b也可以看出,FPU/BN0纳米纤维表面光滑,与水滴接触面积更大,而含有BN的膜表面与水滴接触的面积减小,阻止水滴湿润材料。
 

图3 (a)以(1)0%(2)6%(3)12%和(4)18%BN质量比制造的FPU / BN膜的光学轮廓图图像 (b)FPU / BN18-RH90膜的超疏水性示意图

材料的透气性与导热性

人体释放的热量包括水分蒸发热损失和直接散热,材料结构决定水分蒸发热,而直接散热主要受织物的传热控制。因此,从透湿性和导热性2方面探究FPU/BN膜的热管理。静电纺纳米纤维形成的大部分空隙大于0.1μm,大于汗液水分的大小;图4a所示,FPU/BN随着BN纳米片的增加,膜的孔隙率由46%逐渐增加到62.5%,相应微孔膜传湿速率(WVT)从12.0kg m−2day−1提高到13.4。表明膜的孔隙率对膜WVT速率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释放水分蒸发。图4b表明,材料的透气性也随之提高,表明材料也可以通过气流轻易地传递热量。
 

图4 (a)FPU/BN膜的孔隙率和WVT速率(b)薄膜的透气性(c)FPU/BN膜的λ∥和λ⊥变化(d) FPU/BN膜的Rct与Ret变化

为更直观地展现材料的导热性与透气性,作者们加热FM1、FM-2和FM-3膜(FM1、FM-2和FM-3分别表示FPU/BN0膜、FPU/BN18-RH90膜、FPU/BN18-RH30,90/30为纺丝湿度),观察材料的温度变化,如图5a所示:在热传导过程中,FM-3表面温度升高更快,这是因为FM-3超高的热导率而表现出快速的热响应;另外,FM-3膜在加热40s后的平衡表面温度为31.2°C,与FM-1和FM-2相比分别提高了1.2和0.7°C(图5b),表明FM-3膜优越的传热能力,优秀的热转移能力表明材料可以立即转移身体产生的热量,使身体时刻保持凉爽。

接着,作者们将FPU/BN18-RH50膜固定在密闭室之间,密闭室与进气管相连,发现注入的空气很容易通过膜,并在膜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表明其优秀的透气性。
 

图5 (a)FM-1、FM-2和FM-3在加热过程中的红外热像图(b)表面温度随FM-1、FM-2和FM-3加热时间的变化(c) FPU/BN膜的防水透气性演示

小结

有了这款“行走的空调”,随时随地享受凉爽舒畅的感受,无惧高温,无畏流汗!并且,研究人员说,这款新型膜不仅可用于个人降温,而且还可用于太阳能收集,海水淡化和电子设备的热管理。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4486


来源: 高分子科学前沿
 
相关信息
   标题 相关频次
 李从举:纳米纤维产业的探路者
 2
  华东理工大学成功制备新型杂化导热材料
 1
  聚合物电解质的突破性研究——超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
 1
  美科研人员开发出可远程控制的变形机器人
 1
 #高分子材料周报#新突破—未来的塑料由硫制造
 1
 《Advanced Materials》:南京理工高性能热管理材料研究获进展
 1
 《JACS》:神奇链端功能化聚合物,用于精准制备<2 nm的纳米簇阵列
 1
 《Science》化学家合成出史上最长聚索烃
 1
 《Science》重磅:“万能交联剂”!任何含“C-H键”的脂肪族聚合物都适用
 1
 《先进材料》打破维度局限!3D囊泡与2D纳米片间的可逆转化
 1
 《自然·通讯》:新型合成聚合物从内向外杀死耐抗生素超级细菌
 1
 Adv. Mater.:2D材料领域的“望闻问切”
 1
 Carbon推出新型聚合物材料
 1
 D3O:智能防护材料
 1
 MIT科研人员推出新法门 可精准设计聚合物弹性性能
 1
 MoO2/C纳米纤维复合薄膜的电化学性能
 1
 Nature子刊:聚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忆阻器领域新进展!
 1
 Nature子刊:末端带电荷的可结晶均聚物的二维自组装
 1
 Science:无限可回收聚合物凸显塑料优异性能
 1
 鲍哲南团队 Adv. Mater.: 共轭碳环状纳米环作为本征可拉伸半导体聚合物的添加剂
 1
 北大新成果突破碳管电子学发展的瓶颈 展现性能优势、超越传统技术
 1
 北航与MIT合作在多尺度螺旋电纺纤维束用于可拉伸组织工程材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
 北京化工大学潘凯研究员和北京科技大学李从举教授合作:基于褶皱纳米纤维膜的柔性可拉伸摩擦纳米发电机
 1
 北京化工大学任忠杰教授特约专论:聚合物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器件性能
 1
 变色聚合物材料检测创伤性脑损伤
 1
 不单有记忆还Hold住重量的新型形状记忆材料
 1
 测量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三大方法
 1
 超高强度聚合物材料 可在太空间中大量使用
 1
 超酷的隐形眼镜!眨眼就能实现2.8倍光学变焦
 1
 橙色状复合新型聚合物基体解决聚合物复合材料不耐温问题
 1
 打印纸能被重复利用了!可擦除40次
 1
 弹性模量2.16 GPa!调节分子内共价交联大幅度提高聚合物机械性能
 1
 导电混凝土的制备及其强度和除湿效果
 1
 德国科学家开发出适应各种气候情况的智能纺织物
 1
 调整颜色-更好的有机光发射器
 1
 东华大学王宏志教授课题组《Nat. Commun.》:具有湿热稳定性和舒适性的摩擦/铁电协同电子织物材料
 1
 高熔体强度聚合物的表征方法
 1
 更小、能耗更低的新型二氧化碳感应器
 1
 构建大型四面体分子结构 创造新的高分子杂化材料
 1
 哈工大冷劲松教授课题组:高导电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3D打印新进展
 1
 含聚合物油田采出水的腐蚀电化学试验
 1
 好文抢先看: 聚合物材料的老化失效和寿命预测
 1
 好文抢先看:高性能聚合物共混材料研究进展
 1
 好文抢先看:石墨烯/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机理
 1
 河工大苑文静副研究员课题组:MXene/聚合物纤维毡用于超高灵敏度、宽传感范围的柔性多功能应变传感器
 1
 华东理工大学曲大辉教授团队在超分子自修复聚合物领域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1
 华中大李忠安教授与香港城大Alex K-Y. Jen教授团队合作《Adv. Sci.》:在聚合物非掺杂空穴传输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1
 化学家发现类似塑料的新聚合物,用毕能完全分解回小分子
 1
 基于形状记忆聚合物的机械诱导组装、独立
 1
 基于正弦曲面超声缓冲杆的回波降噪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