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电力与能源2022年第二期
P. 63
第 43 卷第 2 期 电力与能源
2022 年 4 月 1 3
6
DOI : 10.11973 / dl y n y 202202013
住宅小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模型研究
郑松松, 俞卓言, 黄 威, 吴 艳, 潘哲晓, 李翟严
(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 浙江 湖州 313000 )
摘 要: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最为基础的配套设施, 推进集约共享型有序充电网络布局, 可提高充电桩的利用
效率。分析了住宅小区充电桩建模基本原则和住宅小区充电桩投入产出模型, 讨论了共享充电桩建设需求
计算典型案例, 最后重点对新建住宅小区充电桩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测算。
关键词: 充电桩; 电动汽车; 共享型有序充电网络; 利用效率
作者简介: 郑松松( 1983 —), 男, 高级工程师, 从事电气自动化及智能用电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 TM4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256 ( 2022 ) 02-0163-05
Char g in gPileConstructionModelofResidentialDistrict
,
ZHENGSon g son g YUZhuo y an , HUANG Wei , WU Yan , PANZhexiao , LIZhai y an
( StateGridHuzhouPowerSu pp l yCom p an y , Huzhou313000 , Zhe j ian gProvince , China )
Abstract : Char g in gp ilesarethemostbasicsu pp ortin g facilitiesforelectricvehicles.Promotin gthela y outof
intensivesharedorderl y char g in gnetworkcanim p rovetheutilizationefficienc yofchar g in gp iles.Thisp a p er
anal y zesthebasicp rinci p lesofchar g in gp ilemodelin gandin p ut-out p utmodelofchar g in gp ileinresidential
district , discussest yp icalcasesofsharedchar g in gp ileconstructiondemandcalculation , andfinall y focuseson
thein p ut-out p utmodelcalculationofchar g in gp ileinnewresidentialdistrict.
Ke ywords : char g in gp ile , electricvehicles , sharedorderl y char g in gnetwork , useefficienc y
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最为基础的配套设施, 由于计量表由电力公司投资, 充电桩和充电桩前
其在住宅小区中的规划布局是否合理, 运营是否 线一般由汽车销售公司赠送, 因此计量表的表后
得当, 以及维护管理体系是否足够完善等, 都在很 投资忽略不计。
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动汽车的安全性、 便利性和普
2 住宅小区充电桩投入产出模型
及性。因此, 对充电桩进行研究对当前电动汽车
行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有重要 ( 1 ) 满足充电需求:
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 1-4 ] 。本文重点对住宅小 个人充 电 桩 数 量 + 共 享 充 电 桩 数 量 × ( 1 /
区充电桩建设模型进行研究。 同时率) × 公 共 停 车 位 空 闲 系 数 ≥ 电 动 汽 车
数量。
1 住宅小区充电桩建模基本原则
( 2 ) 满足电量充足需求:
原则 1 : 充电桩数量能够满足所有车辆的充 个人充电桩数量 × 个人充电桩每月每桩充电
电需求, 即有充电桩位可以充电, 并且能够确保充 量 + 公共充电桩数量 × 共享充电桩每月每桩平均
电时长和充电量。 充电量 ≥ 电动汽车数量 × 平均每车每月充电量。
原则 2 : 提高公共充电桩的有效充电使用率, ( 3 ) 充电桩建设总投资:
提高充电周转率。 充电桩建设总投资 = 个人充电桩总投资 + 共
原则 3 : 提高充电桩共享率、 提高充电桩集约 享充电桩总投资。
建设率, 降低全社会投资。 ( 4 ) 共享充电桩共享率:
原则 4 : 不同充电桩共享率下, 充电桩成本不 公共充电桩共享率 = 共享充电桩数量 /( 专用
同, 以不同电价确保投资方收支平衡。 充电桩数量 + 专用充电桩数量)
原则 5 : 本次投资只测算计量表的表前投资。 ( 5 ) 电力公司投入产出模型: